我们先看一个病例:
患者男,55岁,主因“乏力4月余”。4个月前出现乏力,查肝功能异常:ALP.3U/L,GGT.9U/L,TBIL27.10umol/L,DBIL10.90umol/L。
腹部CT提示胆总管末端壁增厚,胆管癌可能性大,肝内外胆管扩张,肝门、腹膜后多发肿大淋巴结,转移?
患者的影像资料如视频所见:
追问病史:患者为黑龙江人,未到过疫区,发病前曾有进食生鱼片病史。
住院后的血常规化验显示白细胞大致正常,红细胞减低,其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中性粒细胞35.8%~53.6%1.9-6.13*10^9/L
嗜酸性粒细胞11.9%~28.5%0.66-3.45*10^9/L
(鼻胆引流液)细胞学:多量寄生虫虫卵、大量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少许淋巴细胞,未见肿瘤细胞。
粪便中找到肝吸虫虫卵。
诊断:肝吸虫病。
肝吸虫病又称华支睾吸虫病,病变主要发生在肝内小胆管,为成虫引起,成虫主要寄居于末梢胆管内,胆管内可被成虫及虫卵充满,亦可移居肝外胆管及胆囊内,偶尔可寄居于胰管内,寿命可长达20年以上,病变部位和范围、程度因人体的免疫力、感染虫体的数量、感染时间长短等因素而异。
主要为沿江、海地区居民食用生鱼、虾而感染,虫体在胆道寄生,以次级胆管为主,虫体及代谢产物长时间刺激,使管壁增厚、回声增强,感染重者因大量虫体及虫卵积聚引起胆道堵塞,胆汁滞留,出现胆管扩张,胆囊肿大。
年于印度一华侨尸检发现且成虫睾丸树枝状分支,因而命名中华支睾吸虫。
人类主要是因为生食华支睾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鱼虾——后而感染。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生食第一中间宿主(豆螺、钉螺等)能够感染。
1.生食淡水鱼虾的病史非常重要。
2.胆管增宽、胆管壁增厚、回声增强。以二级胆管以上肝脏边缘部分胆管增厚增宽为主。
3.胆囊内可见絮状沉积物。
避免生食淡水鱼虾是预防肝吸虫病的唯一有效手段:
90℃开水中,1秒就可以杀死华支睾吸虫囊蚴!!70℃水1分钟杀死囊蚴。醋酸中2小时不死,酱油内5小时不死。烧烤不熟容易感染。直接食用螺蛳是否会感染有待考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