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疸
1.定义
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和巩膜发*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
隐性
临床可见
总胆红素(umol/L)
1.7-17.1
17.1-34.2
>34.2
2.正常代谢
胆红素来源
衰老红细胞的血红蛋白
骨髓幼稚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和肝内含有亚铁血红素的蛋白质
80%-85%
15%-20%
上述所形成的为UCB,与白蛋白结合而输送,运输至肝脏
未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的胆红素
游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UCB)或间接胆红素
结合胆红素(CB)或直接胆红素
不溶于水,不能自由透过各种生物膜,不能从肾小球滤出
水溶性,可从尿中排出
(下图摘自第九版诊断学P37)
(下图摘自第九版诊断学P)
CB排入肠道后,在回肠末端及结肠经细菌酶的分解与还原作用,形成尿胆原
小部分(10%-20%)经肠道吸收,通过门脉回到肝内,其中大部分再转变为CB,随胆汁排入肠内,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被吸收回肝的小部分尿胆原经体循环由肾排出
大部分从粪便排出,称为粪胆原
(下图摘自八年制第3版组胚P、、,是理解三种*疸成因的关键)
3.机制及鉴别诊断
3.1溶血性*疸
可见于先天性溶贫(海洋性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与后天性溶贫(自身免疫性溶贫、输血后溶血、PNH等,食物、药物及毒物所致贫血)
(主)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UCB,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与排泌能力
(次)溶血造成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削弱了肝细胞代谢能力,使UCB在血中潴留
3.2肝细胞性*疸
各种致肝细胞严重损害的疾病(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毒性肝炎、钩体病、败血症等)
(1)肝细胞受损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功能降低,因而血中UCB增加
(2)肿胀的肝细胞及炎细胞浸润压迫毛细胆管和胆小管,或因胆栓的阻塞使胆汁排泄受阻而反流入血液循环,致血中CB亦增加
3.3胆汁淤积性*疸
肝内性(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和肝内胆汁淤积,前者如癌栓、寄生虫如华支睾吸虫及肝内泥沙样结石等,后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胆汁淤积(如氯丙嗪、避孕药、甲睾酮等)、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等)和肝外性(胆总管结石、狭窄、炎性水肿、肿瘤及蛔虫等阻塞)
(主)胆道阻塞,阻塞上方胆管内压力升高,胆管扩张,致小胆管与毛细胆管破裂,胆汁中胆红素反流入血
(次)非机械因素所致,如胆汁分泌障碍、毛细胆管通透性增加,胆汁浓缩而流量减少,导致胆道内胆盐沉淀与胆栓形成
3.4三者比较
溶血性
肝细胞性
胆汁淤积性
粪便
深
二者之间
变浅甚至白陶土样
小便
浅
二者之间
深
皮肤黏膜
浅柠檬色,不伴瘙痒
浅*至深*,可伴轻度瘙痒
暗*色甚至深*至*绿色,瘙痒
其他
慢性多为先天性,可有贫血和脾大;急性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酱油色或茶色),重者可有急性肾衰
肝脏原发病如疲乏、食欲减退,严重者可有出血倾向、腹水、昏迷等
心动过缓,生化检查提示ALP和TC增高
(下图摘自第九版诊断学P39)
溶血性*疸一般*疸程度较轻,慢性溶血者*疸呈波动性,临床症状较轻。肝细胞性*疸与胆汁淤积性*疸鉴别有一定困难,胆红素升高的类型与血清酶学改变分析最为关键,其中ALT/AST反映肝细胞损害严重程度,ALP/GGT反映胆管阻塞,但二者亦有重叠或缺乏明确界限
4.伴随症状
4.1伴发热:见于急性胆管炎、肝脓肿、钩体病、败血症、大叶性肺炎及病毒性肝炎。急性溶血可现有发热而后出现*疸
4.2伴上腹剧烈疼痛:见于胆道结石、肝脓肿或胆道蛔虫病;持续性右上腹钝痛或胀痛见于病毒性肝炎、肝脓肿或原发性肝癌;右上腹剧痛、寒战高热和*疸为夏科(Charcot)三联征
4.3伴肝肿大:轻至中度肿大,质地软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见于病毒性肝炎、急性胆道感染或胆道阻塞;明显肝肿大,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有结节者见于原发或继发性肝癌;肝大不明显,质地较硬边缘不整齐,表明有小结节者见于肝硬化
4.4伴胆囊肿大:提示胆总管有梗阻,见于胰头癌、壶腹癌、胆总管癌、胆总管结石等
4.5伴脾肿大:见于病毒性肝炎、败血症、肝硬化、淋巴瘤、各种原因引起的溶血性贫血、钩体病、疟疾等
4.6伴腹腔积液:见于重症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
5.问诊
(常规)起病急缓,起病时间?
(诱因)油腻食物?手术或外伤?药物?输血?
(症状本身)*疸进行或波动?尿色改变?粪便颜色改变?加重或减轻的因素及程度?
(伴随症状)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皮肤瘙痒?腹痛?发热、寒战?
以上均归纳于第九版诊断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