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首页 » 常识 » 灌水 » 打造宁夏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TUhjnbcbe - 2020/8/20 10:29:00
北京现在好点的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啊

打造宁夏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城乡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十一五”以来,我区立足区情,着眼长远,明确战略定位,努力转变发展方式,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节能减排任务超额完成、统筹城乡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创新方式,努力提高监督实效。近年来,在历届人大及其常委会不懈努力的基础上,新一届常委会以“创新监督方式,推进科学发展”为己任,切实服务于全区工作大局。在立法方面,着眼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急需,按照“有特色、可操作、不抵触”的原则,近两年就出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保护条例、防沙治沙条例、禁牧封育条例、节约能源条例、煤炭资源勘查开发与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六部地方性法规。为提高立法质量,成立了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环境资源保护法律专家参与地方立法工作。在监督方面,将监督就是支持、加强监督就是加大支持的理念贯穿在日常工作中,把监督重点放在加快我区经济方式转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上。本届人大常委会将“宁夏环保世纪行”活动纳入常委会日常监督工作中统一部署,并借鉴中华环保世纪行的模式,又启动了“安全发展宁夏行”、“民生计划宁夏行”,将常委会的年度监督工作整合到“三大平台”中,使法律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三管齐下,执法检查、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审议专项工作报告紧密结合,常委会组成人员、人大代表、资深专家、新闻媒体齐心协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同时,选择对自治区*府专项工作报告进行满意度测评。采取专题询问、向自治区主要领导专报等形式,进一步增强监督实效。在办理代表建议方面,建立了环境资源保护重点督办建议推荐和督办制度,每年确定一批重点督办建议,由常委会分管领导负责,环境资源工作委员会具体督办,组织代表到承办部门跟踪督办、表彰先进等方式,努力实现由“答复满意”向“办理结果满意”的转变。


优化结构,力促发展方式转变。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区不断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改造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两高一低”传统产业,坚决关停了小火电、小煤矿、小造纸、小水泥、小化工、小冶炼等企业,以循环经济理念,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宁东能源化工基地,逐步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五优一新”工业增加值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长。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按照区位特点,全面发展北部引*灌区现代农业、中部旱作节水农业、南部生态农业,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的突破。


准确定位,着力打造“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不懈抓好生态建设。实施了一大批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和造林绿化、林沙产业等项目。构筑起贯穿宁夏南北的四条生态屏障和生态防护体系;率先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按照 “北部节水、中部调水、南部开源”的分区治水思路,广泛开展了灌区节水改造、水权有偿转换、工业循环用水的水权转换实践,使宁夏水资源供需矛盾有效缓解,生态系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大力加强环境保护。积极倡导“宁可牺牲GDP也要保护好环境”的理念,严格实行节能减排“十大铁律”和“五个不批”,努力把好环境保护“入口关”,自治区人民*府连续五年向社会公开承诺办理“10件环保实事”,并成为环境保护工作的“品牌”。在多年的不懈努力下,*河宁夏段水质断面稳定达标,全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我区环境保护进入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新阶段。


立足区情,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宁夏要利用好两个资源、建好两个区域、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经营和吴邦国委员长考察宁夏时提出的“可以考虑把宁夏作为一个城市来规划建设”的重要指示,我区大力推进沿*城市带建设,坚持以川济山、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山川协调,共同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人居生态环境。 “十一五”期间,重点加大了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园林绿化等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实现了全区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的目标,城市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70%以上。注重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积极发展节能省地环保型住宅,建成了一批生态环境优美、资源节约的城市园林精品。宁夏平原在“塞上江南”美誉的基础上,又被评为全国“十大新天府”之一。“塞上湖城”银川、“山水园林”石嘴山、“滨河水韵”吴忠、“高原绿岛”固原魅力初步显现,知名度不断提升;开展环境整治,创建环境优美乡村。我区坚持城乡环境保护统筹考虑,协同推进,设立了农村环保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促治”方式,大力实施“五改五通”工程,推动了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同时,争取专项资金10亿元,对全区乡村开展环境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被国家列为全国8个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省区之一。


宁夏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能源资源依赖性过强,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成为制约生态城乡发展的最大“瓶颈”,产业优化升级和结构转型难度大,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两型”社会任务十分艰巨。在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我区要做好国家*策与宁夏实际结合的新文章,通过依法监督、重点支持,进一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协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建设和谐富裕的新宁夏。


坚定不移抓好生态建设。加快建设沿*城市带绿色长廊、贺兰山东麓生态防护长廊、中部干旱带防风固沙长廊和六盘山生态保护长廊四大“绿色长城”。 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思路,完善生态保护与补偿机制,综合治理生态脆弱区。继续开展防沙治沙,抓好“三北防护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继续推进宁夏节水型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水权转换机制,实现节水兴工、以工哺农、良性循环、永续发展。强化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侧重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和环保产业,努力打造良好的人居和创业环境。


坚持不懈推进生态城乡建设。积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重点优化全区城镇体系布局,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建设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加快城镇垃圾污水治理、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城市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显著增强,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面积和人均绿地占有量大幅提高。大力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扩大太阳能、浅层地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规模,建设节能环保建筑和绿色低碳生态城市。


努力建设西部特色现代产业集聚区。以国家批准建立“宁夏沿*经济区”为契机,加快产业转型步伐。重点优化以能源、煤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的优势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五优一新”产业,努力走出一条精深加工、清洁生产的新型工业化路子。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抓好全区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以优良品种、高新技术和高端市场保持宁夏农业的先进水平。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大物流、交通、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


突出抓好生态移民工程。未来五年,以实施中南部生态移民工程为载体,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生存条件极差的35万群众搬迁至县城周围及沿*经济区,减轻人口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压力,对迁出区300万亩土地实施生态恢复保护工程,为可持续发展和全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1
查看完整版本: 打造宁夏为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