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的徐奶奶罹患晚期卵巢癌,病情持续恶化,已处于“无药可治”的困境。海军医院(医院)肿瘤科主任臧远胜领衔团队,采用“砒霜”的活性成分三氧化二砷创新靶向治疗p53基因“结构性突变”新疗法后,徐奶奶腹腔内病灶明显退缩,这意味着,恶性肿瘤患者有了新生希望。
确诊晚期肿瘤的两年多时间里,徐奶奶将肿瘤诊治指南上的标准治疗方法全都用完了,病情处于“山穷水尽”的状态,她与家人陷入了无尽痛苦之中。但他们没有放弃,在寻医过程中,了解到臧远胜教授团队长期专注于难治性肿瘤创新治疗研究,家人带着徐奶奶前来就诊。
由于各种卵巢癌治疗手段均已无效,臧远胜组织了多学科讨论,决定采用高质的二代基因测序技术获取肿瘤基因突变信息。经过鉴定,徐奶奶体内的肿瘤细胞存在“p53基因结构性突变”。臧远胜介绍,p53基因是人类“最强”抑癌基因之一,其突变“失活”会诱发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全球约百分之五十的肿瘤患者都携带p53基因突变。长期以来,该基因一直无法找到通过靶向治疗使其“复活”的突破口。
在全面、审慎评估病情,并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且签署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后,医疗团队决定给徐奶奶使用三氧化二砷(“砒霜”的活性成分)注射治疗。两个疗程后,徐奶奶的腹腔内病灶明显退缩,长期居高不下的肿瘤标记物也大幅下降至接近正常,精神状态明显改善,病情得到显著缓解。
两年前,国际著名杂志《癌细胞(cancercell)》报道了国内血液系统肿瘤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发现p53基因存在“结构性突变”、接触性突变等多种突变类型,而基础实验表明,中药砒霜的活性成分三氧化二砷可靶向“复活”几乎所有类型的p53结构性突变,只是对不同具体类型的复活效能有所差别,徐奶奶肿瘤细胞中的突变类型,正是p53基因二十余种相对常见的结构性突变类型中,可被三氧化二砷较有效“复活”的类型之一。让人更有底气的是,三氧化二砷已有成熟的临床应用剂型,长期以来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近十余年来,臧远胜团队在上海市科委等支持下,开展三氧化二砷从基础到临床的系统性研究,明确其具有抗代谢和抗血管的双重抗肿瘤作用,且对癌性胸膜腔积液具有良好治疗作用。此次所开展的三氧化二砷靶向治疗p53基因结构性突变型晚期恶性肿瘤研究,是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及最新研究进展的进一步创新研究。
据了解,臧远胜团队长期专注于“篮子理论”指导的疑难肿瘤创新治疗研究。所谓“篮子理论”,是指只要在肿瘤患者的细胞中鉴定出存在相应靶点,不限肿瘤类型,都可进行针对该靶点的创新治疗。
研究表明,p53基因结构性突变除了存在于卵巢癌中,还广泛存在于肺癌、肠癌、胃癌、乳腺癌、胰腺癌、食管癌、胆管癌等多种肿瘤类型中,臧远胜团队注册开展的本项研究就是针对p53基因结构性突变靶点的篮子试验研究。
臧远胜提醒,该疗法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是,需要进行“高质量”的二代基因测序来鉴定患者的肿瘤中是否存在p53基因结构性突变,以及是哪一具体类型的结构性突变,避免“假阴性”“假阳性”。同时,该治疗方案目前仅适合于已对指南标准方案耐药或不耐受的“难治性肿瘤”状态的患者。另外,由于起效时间和抑癌效能仍需深入探索,需要对患者的病情全面评估,不建议肿瘤负荷过大及病情临近终末期的患者采用此方法,以期为患者争取临床获益的最大可能性。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王根华焦晓栋刘雪妍
题图来源:医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