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最近,很多人被一个视频惹哭了!这段视频主人公是林俊德院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视频中的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却仍坐在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仅6分钟的视频,被网友点赞超过万次,而在此之前,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
他是将军,是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52年,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任务。
他先后培养了23名博士、硕士,个个都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他是荒漠里静静绽放的马兰花,是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一个战士最后的冲锋
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医生建议立即做手术,而他关心的却是:手术后能不能工作?当医生说不能时,他毅然放弃了治疗。
5月26日,生命进入倒计时!病情恶化的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拉着医生的手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在这里我无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在普通病房里,他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吃力地挪动着手中的鼠标,显示屏上出现的每一个字,似乎都是他最后的嘱托。
他的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以及学生的毕业论文,每一件都只有他才能整理。时间不多了,他必须尽快完成!亲人、朋友、学生、医院看望,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5月31日,已经极度虚弱的林俊德,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不忍心他最后的愿望都不被满足。他才终于又坐在电脑前,开始了一生中最艰难,也是最后一次的冲锋。
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视线也渐渐变得模糊,他几次问女儿:“我的眼镜在哪儿?”女儿说:“戴着呢。”看到这一幕,很多人忍不住痛哭起来,因为怕他听到,只能使劲捂着嘴巴。半个多小时过去了,老伴儿轻声劝道:医生想叫你休息一会儿。他则回答:“坐着休息,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
两个小时后,他再也撑不住了!医护人员将他扶回病床,他很快陷入了昏迷。在半昏半醒中,他反复叮咛学生和家人,办公室里还有什么资料要整理,密码箱怎么打开,整理时要注意保密……老伴儿紧紧握着他的手,贴在他耳边说:“老林啊,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
5个小时后,年5月31日20时15分,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生命最后时刻,林俊德从罗布泊医院病房这个特殊战场,完成了一名国防科技战士最后的冲锋。
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林俊德生前最后的视频画面,万人点赞、7万人留言、近10万人转发。截至目前,是人民日报抖音号点赞数最高的短视频。
隐姓埋名,52年坚守罗布泊
林俊德是院士,也是将军,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他参加过我国所有的核试验。
他个子不算高,微胖,笑的时候嘴唇略显厚,脸更是会圆起来。
这是他平常时候的模样。4个月前,他因为癌症晚期病情严医院,瘦得厉害,脸颊凹陷,额头显得特别突,几乎让人认不出来。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输液管、导流管、减压管,有时还有从鼻腔直通到胃里的三米长导管……最多的时候他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这个样子,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挪动着鼠标,每挪一下,都能让旁边的人心颤一下。
电脑里有关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自己才能整理,还有自己的科研思考,学生的培养方案,他都要系统整理,怕耽误学生的论文答辩和毕业。他知道自己的病情,时间太有限,要尽快。
他一开始就问医生,做手术和化疗以后能不能工作,医生回答不能,于是他放弃了治疗。住重症监护室不能工作,他难得用将军的威严下命令一定要搬去普通病房。在病房工作间歇,他休息也要坐着,怕躺下就起不来了。
他希望活得有质量,说不要勉强他,现在需要的是时间而不是手术。与其治疗后卧床不起,不如最后还能争点时间。他是闽南人,现在这个劲头,就像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西出阳关一头扎进戈壁大漠几十年,一样倔强。
同事、学生、朋友、医院看望他,他说,“我没有时间了,看望我一分钟就够了,其他事问我老伴吧。”医院附近找了一间房子,专门用做接待,即使从闽南山区远道而来的亲人也是如此,没有商量余地。他继续吸着氧气按着鼠标。插着管子工作没有效率,他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他是癌症晚期,肚子里都是胀气和腹水,身上抽出过多毫升积水,心率、呼吸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严重缺氧,平常的喘气比刚跑完百米赛还剧烈。他从没因疼痛在人前发出一声呻吟,只有当医生凑近问怎么样时,他才说有点儿不舒服。
那一天早上,他的病情急剧恶化。上午,他要求、请求甚至哀求,想尽各种办法下床工作,两个小时里,他求了9次。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终于被放下地。半小时过去,他的手颤得握不住鼠标,也渐渐看不清,几次问女儿眼镜在哪,女儿说,眼镜戴着呢。这时候,很多人已经忍不住跑出去痛哭起来,怕他听到,还要使劲捂着嘴巴呜呜地哭。
他又接着工作了1小时。最后的5个小时里,他陷入了昏迷,但不时又能听到他在嘴里念“ABCD”“”,这些都是他在电脑里给文件夹排的次序。
老伴黄建琴紧紧攥着他的手,贴着他的耳边,翻来覆去地说:“老林啊老林,这是我第一次把你的手握这么长时间。40多年了,你现在终于属于我了……”
5月31日20时15分,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也不会再哀求着起床。他没做完他的工作,这几天他在电脑上列了个提纲敲敲打打,5条提纲的内容没有完全填满,家人留言这一条完全是空白。
医院科室主任张利华,54岁,扑通跪了下来,对着床头说,“林院士您安心地走,剩下的工作我们后人会接着完成。”张利华看了30多年的病人,像这样面对自己生死的,是第一次见到。
得知他的离去,“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94岁的程开甲写来一句话:“一片赤诚忠心,核试贡献卓越”。
他早早跟老伴安排了三个遗愿:一切从简,不收礼金;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他埋在马兰。最后一个,他也在病床上哑着声音和基地的司令员说过,算是他的一个要求。司令员听完转身,泪打湿了满脸。
罗布泊边缘的马兰,是他最惦念的地方,在那里,他和所有人一样,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也做着隐姓埋名的人。人人都是戈壁里的一朵马兰花。
这个季节,马兰小院里的草长高了,杏也熟了,正等着他回去。他说过,院子里的草不要拔,让它们自由生长,戈壁滩长草不容易。
创造了马兰精神、见惯了英雄的马兰人送给他一副挽联,为他送行:“铿锵一生,苦干惊天动地事;淡泊一世,甘做隐姓埋名人”。
她是“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中唯一的中国人
她无惧岁月,只怕自己还有太多来不及做的事情。
3月22日,全世界最顶尖的5位女科学家,在法国巴黎被颁发了一座颇具分量的大奖: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在这5位女科学家中,有一位面容慈祥、头发乌黑的中国女性。她微笑着上台领奖并致辞。
她5分钟的演讲中,同时出现了5种语言:法语、英语、汉语、俄语、瑞典语……演讲字字珠玑,台下掌声雷动。她就是蜚声海内外的古生物学家:张弥曼。
在国内,说起中国当代女科学家,许多人都只讲得出屠呦呦女士——还是多亏了诺贝尔奖的知名度。而张弥曼这样的超级女神,取得的成就足以令我们骄傲,却没多少人认识,真是太遗憾了。
张弥曼自带传奇属性的简历,截取一段大家感受一下: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年担任国际古生物协会主席。
年被选为北美古脊椎动物学会名誉会员。
年被选为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年,获古脊椎动物学会的最高荣誉奖项:罗美尔-辛普森终身成就奖。
年被授予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看完不禁感叹:这闪闪发光的荣耀,光辉充实的人生……这是比当下太多明星都更值得推崇的偶像啊!张弥曼这次获奖,是该奖项首次授予古生物学家。所以这座奖杯,不但对张弥曼女士是莫大的肯定,而且对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古生物学领域来说,都意义深远。
不可否认,在科学领域,依然存在着性别的“玻璃天花板”。所以张弥曼、屠呦呦这样杰出的顶尖女科学家,更加值得我们骄傲——感谢她们扛住了所有的压力与艰难,把自己活成了最精彩的传奇。
可爱又谦逊的古生物学家
如果没有从事古生物学工作,张弥曼可能会受到在医学院工作的父亲的影响,成为一名医生。
而她报考大学时,中国的工业化迈进正需要大量地质人才,刘少奇同志呼吁年轻人:“地质是工业的尖兵。”就这样,立志报效祖国的张弥曼改变了初衷,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被分配到了她完全“一无所知”的古生物系。
对于投身科学的张弥曼来说,她无惧岁月,只怕自己还有太多来不及做的事情。70岁的她,还亲自参与了青海野外考察和挖掘;如今82岁的她,还在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提到古生物学,我就会想起《老友记》中的Ross。这个最爱恐龙的古生物学博士,幽默又可爱。
而张弥曼奶奶的可爱和有趣,丝毫不输Ross!你一定猜不到,她在大学时曾创下的一项纪录是什么:吃包子!
在昌平龙山实习时,张弥曼一顿吃了14个包子,创下女生的最高记录。
直到现在,这个位于国际顶尖位置的女科学家,依旧十分可爱:前两天被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时,她发表完融汇5种语言的高大上演讲,就转身准备下台了,忘了拿奖杯……
在张弥曼身上,除了“有趣”,还有一项高贵的美德:谦逊。她为人十分低调,不喜欢被采访,不喜欢被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