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烈祝贺郭莲怡主任荣获ldquo辽宁 [复制链接]

1#

一、肝细胞肝癌

1.临床概述

原发性肝癌分为:HCC、胆管细胞癌和混合型肝癌,大体分型包括巨块型(瘤体直径≥5cm)、结节型(5cm)和弥漫型(小癌结节弥漫分布于全肝);小肝癌我国目前采用的标准为: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3cm或2个癌结节,最大直径总和≤3cm。

2.CT表现

平扫均匀或不均匀性低密度灶,根据病变的不同类型,可为单发或多发结节或肿块,或弥漫多发小结节,部分病灶可见假包膜征,增强扫描典型者为快进快出。

①肿瘤血管的显示:动脉期肿瘤实质内线状密度增高影,粗细不均,形态不规则,密度接近于同层面肝动脉的密度,或表现为肿瘤邻近肝实质内异常粗大的动脉血管影。

②假包膜征:平扫呈稍低密度透亮带,即晕圈征。增强扫描动脉期、门静脉期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延迟期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

③动脉-静脉瘘:门静脉主干或其分支于动脉期显影,也可表现为肝实质动脉期楔形或不规则形一过性异常强化。

④门静脉癌栓:门静脉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较平扫有强化。

⑤胆管受侵:多发生在肝门区,表现为胆管内癌栓和胆管扩张。

⑥小肝癌:平扫多呈低密度结节,密度多较均匀,增强表现多样,大多表现为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呈等或低密度,延迟期呈低密度。

3.鉴别诊断

①肝转移癌:多为环形强化,呈牛眼征。

②肝海绵状血管瘤:呈快进慢出的强化模式。

③肝硬化再生结节:再生结节的增强模式同正常肝组织。

4.肝细胞肝癌的CT表现与其病理变化相关/p>

①边缘模糊的原因:一是肿瘤边缘缺乏纤维假包膜,二是肿瘤呈浸润性生长。

②强化特点的病理基础:肝脏由肝动脉和门静脉双重供血,肝癌通常是富血供肿瘤,常伴有肝动脉供血增多、门静脉供血减少及离肝分流增加,肝实质主要由门静脉供血。

③动脉期:肝细胞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因而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大量含对比剂的血液进入肝,肝实质明显强化,肝细胞肝癌内的对比剂廓清,呈相对低密度。

假包膜:肿瘤生长过程中压迫周围肝组织而形成,提示肿瘤生长缓慢,常于平扫呈低密度,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呈低或等密度,延迟期为高或稍高密度,原因可能为假包膜纤维组织结构较致密,其内血管比较少,血流速率较慢,对比剂流入流出缓慢。

二、肝内胆管细胞癌

1.临床概述

本病为发生于胆管上皮的腺癌,根据发生部位分为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细胞癌;前者又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二级胆管分支到末梢胆管)和肝门型胆管细胞癌(左、右肝管);根据肿瘤的生长方式,肝内胆管细胞癌分为3型:肿块形成型、胆管周围浸润型和胆管内生长型,具有2种以上类型者为混合型;不同类型的预后不同,肿块形成型最差,胆管内生长型最好,胆管周围浸润型介于两者之间;其发生可能与胆管系统的慢性炎症和理化刺激有关,临床表现多为非特异性,可为右上腹痛、体重减轻、食欲缺乏、贫血、倦怠等。

2.CT表现

①肿块形成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不规则低密度病灶,无包膜,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不均匀者表现为低密度病灶内可见条索、分支状更低密度区,偶可见点状或片状高密度区,病灶周围可见多发大小不等的子灶;病灶邻近的正常肝组织包膜可凹向病灶,即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典型表现为早期的边缘部强化,并随时间推移向心性强化,呈慢进慢出的特点。

②胆管周围浸润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平扫常可见肝内胆管结石、慢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等基础病的表现,低、等混杂密度影,形态不规则,呈长条状或分支状改变,病变边界不清,密度不均匀,其内可见软组织成分,增强后可见软组织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可伴远侧肝内胆管明显扩张。

③胆管内生长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胆管内软组织密度肿块影伴胆管扩张,部分内伴黏液形成,肿块强化特点同肿块形成型肝内胆管细胞癌。

3.鉴别诊断

①肝内胆管非肿瘤性疾病及胆管良性狭窄: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狭窄,远端肝内胆管扩张。

②胆管细胞囊腺癌:需与管内生长型胆管细胞癌鉴别,多不伴胆管的扩张。

③纤维板层样肝细胞癌:亦可有延迟强化和包膜凹陷等征象,但肝内胆管细胞癌常伴发肝内胆管扩张。

4.病理基础

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肿瘤中含有纤维组织,对比剂进入纤维间质及从纤维间质廓清缓慢,出现胆管细胞癌慢进慢出、延迟强化的特征。延迟期强化范围越大,说明肿瘤内纤维基质成分越多。

5.混合型肝癌肝细胞:肝癌和胆管细胞肝癌并存

①临床特点:兼具两者的特点,但更多表现为肝细胞肝癌的临床特征。早期可以侵犯门静脉和肝静脉,出现血行转移,可伴有肝内卫星灶。

②CT增强扫描:若肝细胞肝癌的成分稍多,则增强特点倾向于快进快出的特点,动脉期强化明显,门静脉期密度减低;若胆管细胞性肝癌的成分居多,则倾向于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强化的特点。

三、肝转移瘤

1.临床概述

转移途径:门静脉系统、肝动脉、淋巴系统及直接浸润;肝转移瘤的常见原发肿瘤:成人为结肠癌、胃癌、胰腺癌、乳腺癌、肺癌;儿童多为成神经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白血病。

2.CT表现

大多表现为多发、类圆形的小结节,仅约10%为孤立病灶。

①平扫:大多数为低密度,若伴坏死低密度灶内可见更低密度区;钙化少见,多见于结肠黏液癌、胃黏液癌、卵巢癌及肉瘤。

②增强扫描:转移瘤的血供特点与原发瘤相似。

a.乏血供转移瘤:典型改变为牛眼征,病灶中心:无强化低密度区,即坏死液化区;周围环形强化带:肿瘤组织;最外层低密度带:正常肝组织和血管受压后改变,见于胃肠道、肺、乳腺和头颈部肿瘤。

b.富血供转移瘤:动脉期部分或全部强化,门静脉期仅边缘强化,中心为低密度,边界清晰。常见于肾癌、神经内分泌肿瘤,肉瘤和黑色素瘤等。

c.囊性转移瘤:平扫呈囊性病变,增强后囊壁不均匀性强化,内壁欠规则。多为生长较快的肿瘤或囊腺癌转移瘤,常见卵巢囊腺癌、结肠癌、黑色素瘤、类癌、肉瘤及肺癌等。

3.肝常见局限性病灶的CT增强扫描特点

①HCC:平扫低密度、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相对低密度、延迟期等密度。

②肝腺瘤:平扫低密度、动脉期大多均匀强化、门静脉期等或低密度、延迟期等或低密度。

③肝血管瘤:平扫低密度、动脉期边缘结节样强化、门静脉期部分填充、延迟期完全填充。

④FNH:平扫等/低密度、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低密度、延迟期等密度。

⑤肝转移瘤(富血供):平扫低密度、动脉期均匀强化、门静脉期低密度、延迟期低密度。

⑥肝转移瘤(乏血供):平扫低密度、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期低密度、延迟期低密度。

⑦肝囊肿:平扫低密度、动脉期无增强、门静脉期无强化、延迟期低密度。

⑧肝脓肿:平扫低密度、动脉期一过性部分密度增高、门静脉期环状强化、延迟期低密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