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禾下乘凉梦”的袁隆平、不知疲倦的人民军医吴孟超、“深潜”祖国蓝海的彭士禄、扎根大漠铸“核盾”的林俊德......凭着最纯粹的心灵和最执着的热爱,他们一生只做一件事,足矣!
袁隆平:择一事终一生,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少年立志,心怀天下,他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19岁那年,不顾父母的反对,袁隆平坚持学农。因经历过大饥荒,深刻体会到粮食的重要性,20世纪60年代,袁隆平作出了重大人生选择:从事水稻研究。
选择田畴,终身守望。从发现第一棵雄性不育株开始,到巨人稻、海水稻、去镉稻的大面积种植,从湖南到海南,再到华北,走向世界,每一块奋力生长的稻田,都是他追梦的跑道。
从亩产公斤、公斤、公斤到公斤、公斤,他的梦越做越大,这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禾下乘凉梦”,让中国的稻香飘向世界的全球梦。
从年到年,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公斤左右,比年新中国成立时的公斤增长了%,水稻以约占粮食总面积25%的播种面积,贡献了近32%的产量,其中50%左右是杂交水稻,这些粮食养活了数亿人。
如今,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已突破公斤大关,中国人牢牢端稳中国碗,中国碗里装满中国粮。
“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从吃饱每顿饭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这条路上遍布他的足迹。耕耘始终如一,所以饱满;梦想念兹天下,所以不凡。
栖身田野为“稻粱谋”放牧理想,如同一株水稻,完成了使命,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年5月22日13时07分,这位“麦田里的守望者”溘然长逝于淡淡的稻香里。
吴孟超: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肝胆相照济苍生
无影灯下,一位身材瘦小的白眉医生,埋在一群高大的助手中间。他脚下纹丝不动,微微抬头向上望着,一双神奇的手探入患者腹中,游刃于肝胆之间。他就是被誉为“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人民军医吴孟超,时年97岁的他完成了行医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手术。
从年开始,吴孟超在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的指导下,选定了肝胆外科为研究方向。此后,他的履历中有了这样几笔:中国第一具结构完整的人体肝脏血管模型从他手中诞生;他总结出的肝脏解剖“五叶四段”理论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探索肝脏新手术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他发明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切肝法”,突破了以往肝叶切除的障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吴孟超主刀完成我国第一例肝脏肿瘤切除手术、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等无数个第一,使我国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震惊了国际医学界。
年3月,97岁高龄的吴孟超主刀手术。
吴孟超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外科医生,也是一位医学教育家。
“我哪怕是化成千手观音,一天也只能做一台手术。手术也好,化疗也好,放疗也好,都不能解决问题,根本性的治疗方案要靠基础科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吴孟超先后培养出近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并带领学生研制成功新型疫苗,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吴老将奖励给他的万元全部捐给单位用于人才培养,90岁之后还牵头建成了国家肝癌科学中心。
“这世界上不缺乏专家,不缺乏权威,缺乏的是一个人——一个肯把自己给出去的人。当你们帮助别人时,请记得医药是有时穷尽的,唯有不竭的爱能照亮一个受苦的灵魂。”治病救人78载,吴老把手术台当作报效国家的平台,是我国医疗和科研战线上一盏永不熄灭的无影灯,这灯光,与日月同辉。
年5月22日,99岁的吴孟超院士走了,留下了一串数字:主刀10多例手术,救治多名患者;留下了一颗星星供人们仰望——在璀璨的星河上,有颗编号号的小行星,就叫“吴孟超星”。
彭士禄:“深潜”一生守望祖国海洋
年3月22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院士因病去世,享年96岁,那位参与建造中国首艘核潜艇的老人安详地走了。他的一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深潜”一辈子,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年,一纸命令传来,彭士禄调入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从此踏上了核潜艇研制的征途。
“没有人见过核潜艇,大部分人也没出过国。”那时候,中国对核潜艇的研究是从几张模糊不清的照片和一个玩具模型开始的。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为了同一个梦想,彭士禄和所有科研人员开启了加速奔跑的攻关模式。
耄耋之年的彭士禄在家办公。
对彭士禄来说,时间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同样的时间,放置在不同环境,会呈现出不同的流动速度。
时间之“快”,让他分秒必争。不到3年时间,彭士禄和科研人员计算出10余万个数据,建立起中国核动力装置主要参数的计算方法,成功确定了多个参数,最终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基本设计方案。
时间之“慢”,让他负重前行。研制初期,彭士禄带领的研发团队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核潜艇建造方面掌握的知识几乎为零。为了培养专业人才,他当起老师,开设了多门专业课,向大家传授“核知识”。
一次次试验、测量数据,又一次次试验失败、苦苦求索……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新中国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时间就实现了。
深海,游弋着中国核潜艇,也深藏着彭士禄的功与名。
一生从事核动力事业的彭士禄曾将自己比作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他在自传中这样说道:“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成绩与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它更属于核潜艇人,属于核电人,属于核事业人。”
51年前,渤海湾水域,我国首艘核潜艇“长征一号”缓缓驶向碧波深处,彭士禄和战友们挺立码头,凝望大海尽情欢呼。
51年过去了,在同一片海空,彭士禄的骨灰撒入大海。他在生命的最后践行了自己的誓言:“永远守望祖国的海洋。”
林俊德:扎根大漠52年为国铸“核盾”
“我不能躺下,躺下了,就起不来了!”生命进入倒计时之际,林俊德9次请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
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75年来始终隐姓埋名、默默耕耘,却因离世前几个小时的照片,感动了整个中国。
04:27
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在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后,他放弃了用手术延长生命,选择了与死神争分夺秒,因为他放心不下电脑中存着的国家核心技术文件和学生们的毕业论文。
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
“C盘弄完了。”处理完最后的工作,他再也支撑不住了,年5月31日20时15分,这位“两弹一星”的开拓者永远闭上了眼睛。
年10月16日15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蘑菇云升腾时的辉煌瞬间,有一群穿着防护服的科技人员,无所畏惧地向烟云开进,搜寻记录此次爆炸数据的设备。在那些义无反顾的身影中,就有林俊德。
“这是我们国家进行的一个伟大的事业,自己有幸在一辈子中,为这个工作做点自己微薄的贡献!”从年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年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成功,32年来,林俊德参与了我国全部的核试验。
在林俊德生命倒数第二天,他回首往事,断断续续说了这句话:“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
马兰,中国保密的核工业基地,一个地图上搜不到的地方。对于林俊德院士来说,马兰是他永远的“家”。临终前,他用虚弱的话语再三叮嘱:“死后将我埋在马兰。”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王乐双综合新华网、央视新闻、中国军网、环球网、海报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