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许张超余燕红
通讯员周晋安甄晓洲
图/通讯员提供
“他们一老一少相差82岁,是差不多同时入院,如今‘共用’着一个肝脏。”医院肝移植病区主任易述红说。
患者李伯是一位饱受多囊肝、多囊肾折磨二十余年的82岁老人,患者小宏是一位胆道闭锁合并严重肝硬化肝功能衰竭的9个月婴儿,两名肝病患者近日在中山三院同时接受劈离式肝移植手术并重获新生。
11月29日上午,记者从中山三院获悉,李伯和小宏在术后恢复良好,目前小宏已康复出院,李伯也将迎来出院,而82岁的李伯也成为全球劈离式肝移植的最高龄肝移植受者。
一老一少备受病痛折磨
“老人入院时面容黝黑、身形消瘦,肋骨分明但又腹胀如鼓,检测发现胆红素指标在mmol/L以上,是常人的二十多倍。”易述红介绍称,李伯从年开始上腹部出现阵发性疼痛、腹胀,医院检测被诊断为多囊肝、多囊肾,后面一直没有进行正规治疗。
一个多月前,李伯的腹痛加剧,身目重度黄染,尿黄呈浓茶色,全身皮肤瘙痒,腹胀也日益加重,饮食、睡眠等日常生活都受到严重影响。
而9个月大的婴儿小宏,跟李伯差不多时间入院。据介绍,小宏在出生40多天后开始出现身目黄染,被诊断为患有胆道闭锁合并严重肝硬化肝功能衰竭。
家人带着小宏多次从江西来到广州进行治疗,医院接受了抗感染、激素冲击、护肝等内科治疗,今年5月份在外院做了腹腔镜下胆道探查+葛西手术,但术后症状反复,腹胀、身目黄染等症状逐渐加重。
“这个孩子从肝功能看,比老伯的状况还要差,黄疸值升到以上,同时有着严重的低蛋白,还伴随着非常差的凝血功能障碍,我们每天查房的时候也很揪心。”易述红表示,小宏到中山三院就诊时,CT检查提示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大,腹水,全身浮肿、腹壁静脉曲张,生命一度垂危,等待救命肝源。
劈离供肝共享“生的希望”
经过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RTS)的分配,这老少两位患者终于匹配上一个合适的供肝。
面对病重的一老一小两位患者,如何合理安排手术,让两位患者均重获新生?在中山三院荣誉院长陈规划的指导和中山三院副院长杨扬、中山三院器官移植病区主任易述红的带领下,经过审慎评估后,决定采用劈离式肝移植,让李伯和小宏共用一个肝。
“这种技术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器官资源,能增加15-25%的肝脏来源,对于缓解供肝短缺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杨扬说。
据介绍,劈离式肝移植是基于“肝脏为功能性分段器官理论”,将完整的供肝分割成2个或2个以上的解剖功能单位,并分别移植给不同的受者,从而达到“一肝两受”或“一肝多受”的效果。
相比普通的肝移植,劈离式肝移植手术难度更大,在供体和供肝的判断和选择、受体的匹配、手术团队的技术、各学科团队的协调配合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另外,在肝移植手术操作过程中,两名患者的病况不同,让手术操作又增加了新的挑战。
克服难关迎来“同肝共甜”
“移植的肝脏对老人来说不能太小,对婴儿来说不能太大。”易述红说。
据介绍,对李伯这样的超高龄患者而言,病人本身由于年龄增高、机体功能的退化,出现了心、肺、肾等器官功能不全,长期肝病、慢性肝衰竭也对其他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李伯对麻醉和手术创伤的代偿能力严重不足,术中可能出现大量出血、无肝期时间长、循环不稳定等问题。
同时,对9个月大的小宏而言,肝移植手术既要克服严重的低蛋白血症、营养状态差,还因多器官发育不良、血管胆管纤细等问题增加了麻醉、手术的操作难度。
10月29日,中山三院肝移植手术、麻醉、护理、重症监护、输血科等多学科部门协作配合,为李伯、小宏顺利完成手术。
易述红表示,李伯、小宏肝移植手术分别历时6小时和7小时,供体肝脏的冷缺血时间也控制在4小时以内,保证了肝脏功能的良好发挥。
术后,一老一少两位“同肝共甜”的病友均恢复顺利,李伯肝功能恢复良好,卸去如十月怀胎的大病肝,而小宏也胖了不少,从手术前面色深黄、哭声低沉的小可怜,变成一个气色红润、哭起来声音洪亮的大胖小子。
团队创造多项国内外记录
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国内首例肝小肠联合移植、国内首例肝衰竭孕产妇肝移植、国内首例儿童供肝劈离式肝移植、国内首例儿童供肝完全左、右半肝劈离式肝移植……杨扬表示,中山三院肝脏移植中心从年创建以来,累计完成各类肝移植手术0余例,劈离式肝移植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李伯也成为全球劈离式肝移植的最高龄肝移植受者。
另外,国外儿童肝移植手术中劈离式肝移植占比30%以上,国内劈离式肝移植占比例不到10%,近年来每年开展例数在百例以上。
杨扬表示,华南地区是儿童胆道闭锁的高发地区,为解决儿童肝移植供肝来源短缺的难题,中山三院率先建立了可推广的劈离式肝移植关键技术体系,儿童肝移植总量位居华南第一。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吴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