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光伏积重难返后市未可期 [复制链接]

1#
关爱白癜风患者

光伏积重难返 后市未可期


11月03日讯


近期,由于受“双反”打压而从海外市场“铩羽而归”的光伏产业终于等来了一线曙光:产业规划目标一再扩容,电首次“表态”为光伏发电项目开“绿灯”……似乎光伏产业又一个“春天”已近在眼前。


  但市场人士谨慎提醒,长期积重难返的光伏产业目前仍未走出谷底,产能过剩阴影和国内市场“远水解不了近渴”的现实注定其后市发展仍未可期,至少在未来一年时间里看不到“春光乍现”那一刻。


  产能过剩长期难解


  说起光伏产能过剩,最常被提及的一组数字是,2011年全球的光伏组件产能约为60GW,其中中国已有及在建的组件产能总量约在30GW,而2011年全球新增的装机容量只有29.7GW。


  事实上,对于一个产业产能过剩与否,欧美更倾向于用产能利用率来衡量。对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近期提供的一组数据为:全球到2011年底组件产能60GW,而实际产量为30GW,去年中国的实际产能为40GW,实际产量仅为21GW。这就意味着光伏产业组建的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远低于学界认可的“产能利用率达70%以上”的正常标准。


  产能过剩所带来的后果,一方面是企业将处于长期的去库存化阶段。粗略统计,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末,国内66家A股光伏公司存货已逾500亿元,而前三季度这66家公司光伏产品的销售收入总额不到100亿元。这意味着国内光伏企业保持现有规模要消化掉目前积压的库存,还需要一到两年时间。


  另一方面,产能过剩阴影下,国内光伏企业之间低价竞争的局面短期难以改观。过去6年中,光伏组件价格下降了86.6%,系统价格下降了83.3%,目前包括龙头企业在内的光伏产品毛利率均低于10%,有的甚至出现负毛利率。因此,即便未来光伏市场需求重新回暖,但企业如果继续为消化库存而低价销售产品,那么光伏企业的盈利能力仍长期无法恢复到正常水平。


  加速产业优胜劣汰


  专家认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关键在于加速产业优胜劣汰,提高产业集中度。但从目前来看,光伏产业整合“雷声大雨点小”,靠市场自发动力不足,唯有*策介入力推之。


  对于目前的光伏产业,国内市场的大规模启动既是必需的,也是长远大势。但要短期内化解全行业超过1000亿元的债务负担,光有目前国家一再提升的产业规划目标和电的“友好”姿态可能仍无济于事。


  首先,2011年中国太阳能发电装机累计容量3GW,按照最新的“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达21GW,那么未来几年每年有约4-5GW的新增装机容量。2011年,全球超过80%、24GW的太阳能新增装机在欧美地区。这表明,国内光伏需求仍无法取代欧美,国内需求的增长也只能弥补中国企业在欧美市场损失的20%。


  其次,尽管国家电提出未来将对符合条件的分布式光伏项目提供系统方案制定、并检测、调试等全过程服务,不收取费用,富余电力全额收购,但并技术标准即便立即出台也需要一个磨合期,且按照目前国家主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为主,多余电量上”的原则,自发自用电量和电收购多余电量如何定价这一关键问题仍然无解。


  第三,国家能以何种科学合理方式,以及能投入多大财力对光伏发电进行补贴,这一问题目前也无答案。


  当下,从地方到企业,听到最多的反映是,国家开出的1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发电“大单”还太遥远,而新一轮“金太阳”工程提出的到年底前新增装机达300万千瓦听起来更靠谱,因为这一工程提出的国家补贴原则是按照项目总装机量进行前端补贴。光伏电站初始投资大,前端补贴显然更能提振企业积极性,况且现在“并”问题可能比以往更好解决,项目建成运行的投资回报率也更有保障。


  因此,如果仅考虑“金太阳”工程新增300万千瓦目标,按照每千瓦1到1.5万元的综合造价测算,到年底国内光伏市场至少可释放300亿到450亿元的市场空间。


  不少券商分析师认为,即便有超过300亿元的新增市场规模,但对于光伏制造业产业链上的诸如多晶硅、硅片和电池组建等核心环节市场需求的拉动效应仍有限。其带来的直接利好可能更集中于诸如电站开发、光伏逆变器和配电建设等细分领域。从事并系统解决方案,以及具备多个分布式光伏EPC项目经验(包括项目审批)的公司将是最受益企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