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冷,从未有过的寒冷。”一位在医药行业深耕了十余年的HR高管如此形容年,融资变难、利润降低、招聘收缩已是行业常见现象。
在医药生物行业环境变化巨大的年,也有极少数企业能逆势增长,总部位于张江的和誉医药便是其中一家:多条管线取得了节点性成绩,其中一共有三个具有全球价值的创新药,即Pimicotinib(ABSK)、Irpagratinib(ABSK)、Fexagratinib(ABSK)进入临床概念验证阶段,并均在年内取得了初步结果。
不仅是年,和誉医药一路的发展都显得步履稳健:年4月成立,2年10月份就在港交所上市(港交所代码:)。在上市之前,5年间共有5轮融资。
一次幸运可能是运气,一直幸运就是实力,这种势能背后无形的手是什么?“年,我们可以说是逆势前行,和誉医药已经迈入第二发展阶段,有机会挑战创新性和差异化更强的产品。”和誉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陈椎博士分享说,成立6年的和誉医药因为坚持自己的成长原则,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当初定下的愿景。
和誉医药联合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陈椎
初心与年研发成绩单
自创立之初,和誉医药就受到资本的青睐,原因之一是创始团队在研发和管理上经验丰富且配合默契。
三位博士创始人徐耀昌博士、喻红平博士和陈椎博士在诺华中国共事时产生交集。他们也都拥有相似的工作历程:从早期在国外进行药物研发,投身到国内的研发中心,再到最后做中国本土的生物创新医药。
见证和主导了一轮又一轮的奇迹后,到年徐耀昌决心创业,并拉上昔日“战友”喻红平博士和陈椎博士,这二人分别在药物化学、生物学上各有所长。三名联合创始人曾实质性参与过七八个全球获批新药的研发和商业化,这个联创阵容在整个行业中算得上是“豪华版”。
在一个人生高点上选择创业,三人的初衷很一致:要做全球病人急需的创新药。
从何处下手?“从专业能力上说,我们的研发实力在国内的小分子研发团队里是一等一的。从临床需求来说,肿瘤领域未满足的需求最大。当时围绕肿瘤布局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精准靶向,另外一个就是肿瘤免疫。”陈椎博士表示,最初就定下了专攻肿瘤做小分子创新药。
因为市场巨大,在这条赛道上,内卷是不可避免的。和誉医药又进一步聚焦了发展路径:不走拥挤的大路,走有把握的小路。
陈椎博士透露,在实际判断和选择待研发项目时,和誉医药的考量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避开过热的细分领域和靶点,避免在混乱状态下陷入抢夺资源战;其次是根据和誉团队的专业优势选择成药特性好、相对有把握的项目,从而在新药研发失败概率很高的大环境里找到立足点;再次,在充分了解竞争环境之后,保证数年后成药时能够获得比竞品更好的疗效和更快的进度;最后理性看待市场大小,成药获得全球创新竞争优势是第一位的,短期内在国内市场拿到预期中的商业回报即可,前期不盲目追求高回报。”
对于创新药公司来说,前期的研发战略几乎等同于全部战略。马云曾对创业者有一个经典三问: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放弃什么?陈椎博士如上陈述,实际上是对战略三问的清晰回答。
确定好这一战略大方向后,在执行上和誉医药看重速度和质量,基本上每年有2-3个项目做出pcc(临床前候选化合物)。截至目前,和誉医药有15种候选药物组成的产品管线,进入临床阶段的已达7个。“这个速度,在国内外来说都是领先的。”陈椎博士表示。
6年下来,和誉医药持续围绕战略方向做足长板。因此,年,对于和誉医药来说,并没有因为行业遇冷而爆冷,反而是跑到了一个上台阶的节点。
图:和誉医药年管线进展
以核心产品Pimicotinib(ABSK)为例,当前国内还没有一款针对治疗TGCT(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药物获批上市,而在年7月,ABSK已被中国药监认定为突破性治疗药物,并且被批准进入临床三期试验,有望成为中国首个上市的CSF-1R(colony-stimulatingfactor1receptor)抑制剂。
而在年世界结缔组织肿瘤学会年会上,和誉医药公布了ABSK用于治疗晚期腱鞘巨细胞瘤的Ib期初步结果,ORR达到68%(17/25),展现出优于国外同类研发的抗肿瘤疗效及安全性。
陈椎博士透露,Pimicotinib将在全球多中心进行三期试验。“我们会在年上半年启动试验,在国内我们公司是第一个进入注册性临床试验的。到年底左右,国内三期完成汇报结果以及准备NDA新药上市的申请。”
张通社了解到,腱鞘巨细胞瘤每年全世界有数十万新发病人,其中在中国约有6-7万,且无任何获批治疗药物。除腱鞘巨细胞瘤外,和誉医药还在同步大力推进Pimicotinib在多种肿瘤和非肿瘤适应症中的临床试验。
除此之外,在年最后一个月,和誉医药还公布了另外两条管线的临床数据。
一是公布Irpagratinib(ABSK)对FGF19表达的二线肝细胞癌患者的初步I期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数据显示FGF19高度表达患者的ORR(客观缓解率)为22%(4/18),每日两次mg群组中的ORR为33.3%(2/6)。
“国内外同类研发企业的ORR都在百分之十几,说明我们研发的ABSK针对FGF19+HCC患者具有更好的疗效。我们会在年完成拓展研究,确定最好的给药剂量和方式,争取尽快进入注册性临床阶段。”陈椎博士透露。
二是公布Fexagratinib(ABSK)对尿路上皮癌患者的初步II期安全性及疗效结果,“Fexagratinib在该试验初期展现出30.8%的ORR,与全球在尿路上皮癌唯一已经获批的FGFR药物erdafitinib相当。”陈椎博士介绍,FGFR作为泛肿瘤靶点,还与多个适应症密切相关,包括肺癌、胆管癌、胃癌、乳腺癌等,和誉医药在这个领域打造了三个迭代FGFR项目,均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小分子肿瘤精准疗法和免疫疗法的原理
全球合作与二次突破
不管是临床试验,还是获得药效认可,自创立之时和誉医药都是走全球化路线,并且把同类首创(First-In-Class)、同类最优(Best-In-Class)作为开发目标。
当时国内流行的仍然是替代药(Me-too)风潮,一些Me-too小分子抗癌药物在年的销售额已经达到10亿人民币。甚至,投资人也不理解为什么和誉医药非要在全球范围内做创新药。
而在和誉医药创始团队看来,10亿人民币在中国市场算是个不小的数字,但在美国市场上只能排在畅销药品榜单的数百位。“
年我们与投资人谈时,还没有‘内卷’这个词,也没有医保集采。投资人说,中国市场很大,你们就做PD-1、CDK4/6抑制剂这些已经成药的靶点就好,毕竟成功率更高。但我们看到了后续的同质化竞争,而且相对于创新药物研发投入来说,当时的中国市场还是不够大,需要从全球角度去做差异化创新并考虑商业价值回报,才能持续有资源去解决现有药物解决不了的临床需求。”
陈椎博士分享说,直到几年后,行业才普遍接受这个观点。
所以,早在和誉医药只有几个人的时候,就确定了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策略。进入第二阶段的发展后,和誉医药更是频繁地用自己的长板与全球药企合作撬动更大的市场。从研发管线来说,拓展方式有两条:一是拓展到肿瘤项目之外;二是开拓联合免疫疗法。
而和誉医药没有走这条路线,因为在其三位创始人看来,这得另建多个专业团队,不仅无法发挥自身的优势还会带来许多问题。
“先和外部强强联合,比如我们的小分子药跟PD-1抗体合作,三个不同的项目分别跟君实生物、百济神州、罗氏签订了联合用药;第二步,随着我们多条管线进到临床,内部药物也可以联合用药。”
陈椎博士还透露,年初与礼来达成2.58亿美元的早研项目合作之后,经过一年与礼来团队的密切合作,和誉医药在非肿瘤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能力都有了提升。
以类似这样的合作为基础,和誉医药在新一代EGFR、KRas、合成致死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突破。“进入第二发展阶段后,以各种方式与外界合作,围绕小分子新药研发的技术以及转化医学进行突破,和誉一定能做更创新更有全球价值的新药研发。”陈博士坚定地说。
人才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力
经过6年蓄力的和誉医药,前行步伐明显加快。“我们今年后面还跟着三个临床项目即将报结果,其中一个是口服pd-L1小分子药,适应症范围很宽,哪怕只分掉pd-1一小小部分市场,那也是体量很大的业务。”陈椎博士透露。
针对和誉医药股价下跌,创始人兼CEO徐耀昌博士也曾对媒体表示,只要踏踏实实做药,失去的估值也就会回来。
“中国创新药现在刚刚进入收获期,如果能一个、两个、三个,不断把新药做出来,真正做到Firstinclass,新药的优势也会得到二级市场的认可。”
未来的增长,最终有赖于人才干出来。在创新药领域,尤其如此。“说到底,都是人才和团队建设的竞争。”陈椎告诉张通社,早期阶段主要是依靠从跨国企业流出的人才带动本土人才往前跑。
而接下来,人才紧缺成为创新药公司都要面临的问题。毕竟,与前些年MNC海归及系统培训的那批人才相比,新进人才的确存有差距。
好在三个博士创始人,对人才建设和管理问题早有思考。“我们三个不是那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