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中诊中诊症状体征部部分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专项治疗         http://m.39.net/pf/a_5777828.html

问诊(问现在症状)

考点

类型

临床表现

意义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39℃以上)持续不退,不恶寒只恶热

里实热证—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

潮热

下午3-5时(申时)热势较高者,称为日哺潮热

阳明潮热—阳明腑实证

午后和夜间有低热,骨蒸发热(热自骨内向外透发的感觉)

午后或夜间潮热—阴虚火旺,瘀血积久,郁而化热

发热以夜间为甚者,称为身热夜甚

温病发热—热入营分,耗伤营阴

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午后热甚,兼见头身困重等症

湿温潮热—湿温病

微热

38℃以下

长期微热,劳累则甚,兼疲乏、少气、自汗

气虚发热

时有低热,兼面白、头晕、舌淡、脉细等

血虚发热

长期低热,兼颧红、五心烦热等

阴虚发热

每因情志不舒而时有微热,兼胸闷、急躁易怒等

气郁发热,亦称郁热

小儿于夏季气候炎热时长期发热,兼有烦渴、多尿、无汗等,至秋凉自愈者

气阴两虚发热

寒热往来

寒热往来

无定时

自觉时冷时热,一日多次发作而无时间规律

少阳病—半表半里证

寒热往来

有定时

疟疾:恶寒战栗与高热交替发作,每日或二三日发作一次,发有定时。兼剧烈头痛、口渴、多汗等;

气郁化火及妇女热入血室:寒热往来,似疟非疟。

有汗无汗

无汗

表证无汗:风寒表证

里证无汗:津血亏虚,阳气虚

有汗

表证有汗:风邪(风热)表证

里证有汗:里热证

里虚证:阳虚,阴虚内热

特殊汗出

自汗

醒时汗出,活动尤甚

气虚证和阳虚证

盗汗

睡则汗出,醒则汗止

阴虚证

其他

自汗、盗汗并见

气阴两虚

绝汗

病势危重,冷汗淋漓如水,面色苍白,肢冷脉微

亡阳

病势危重,汗热而黏如油,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阴

冷汗

汗有冷感

阳气虚或惊吓

热汗

汗有热感

里热蒸迫

*汗

汗出沾衣色如*柏汁

风湿热邪交蒸

战汗

全身寒战抖动,而后汗出

提示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局部汗出

头汗

但头汗出

上焦热盛;中焦湿热;虚阳上越;进食辛辣

半身汗

特征:汗出常见于健侧,无汗半身常是病变部位。

多见于:痿病、中风及截瘫病人

手足心汗

阳气内郁,阴虚阳亢;中焦湿热;阳明燥热内结;脾虚运化失常

心胸汗

心悸、失眠、腹胀、便溏等

心脾两虚

心悸、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

心肾不交

阴汗

外生殖器及其周围汗出

下焦湿热

疼痛性质

胀痛

气滞作痛:胸、胁、脘、腹胀痛,多是气滞;

但头目胀痛,多因肝火上炎或肝阳上亢

刺痛

瘀血

冷痛

寒邪阻滞(实证);阳气亏虚(虚证);常见于:腰脊、脘腹、四肢关节等处;寒凝肝脉可见:睾丸坠胀冷痛、少腹冷痛

灼痛

火邪窜络(实证);阴虚火旺(虚证)

重痛

湿邪困阻气机;但头重痛,可因肝阳上亢,气血上壅所致

酸痛

湿邪侵袭,气血运行不畅;肾虚骨髓失养

绞痛

有形实邪阻闭气机:心脉痹阻引起“真心痛”;结石阻滞胆管引起上腹痛;寒滞胃肠引起脘腹痛

空痛

气血亏虚,阴精不足

隐痛

阳气精血亏虚

走窜痛

胸胁脘腹疼痛而走窜不定

气滞

四肢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痹证

风邪偏胜

固定痛

胸胁脘腹等处固定作痛

瘀血

四肢关节固定作痛

寒湿、湿热阻滞,或热壅血瘀

掣痛也称

引痛、彻痛

筋脉失养

疼痛部位

头痛

前额连眉棱骨痛

阳明经头痛

后头连项痛

太阳经头痛

头两侧痛

少阳经头痛

巅顶痛

厥阴经头痛

头痛连齿

少阴经头痛

胸痛

左胸心前区憋闷作痛,时痛时止

胸痹:痰瘀阻滞心脉

胸背掣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清冷

厥心痛(真心痛):心脉急骤闭塞

胸痛,颧赤盗汗,午后潮热

肺痨:肺阴亏虚

胸痛,咳喘气粗,壮热面赤

肺热:热邪壅肺

胸痛,壮热,咳吐脓血腥臭痰

肺痈:痰热阻肺

胸肋软骨疼痛而局部高起,皮色不变,或沿肋骨相引掣痛

胁肋痛:气结痰凝血瘀

胸部疼痛

肺癌、胸部外伤等

胁痛

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肝胆湿热、肝胆火盛、少阳证

肝阴虚

寒凝肝脉、悬饮

胃脘痛

实证:进食后疼痛加剧;虚证:进食后疼痛缓解

胃脘穿孔:胃脘剧痛暴作,出现压痛及反跳痛

胃癌:胃脘疼痛失去规律,痛无休止而明显消瘦

腹痛

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腹胀、呕吐、便闭

肠痹或肠结

全腹痛,有压痛及反跳痛

腹部脏器穿孔或热毒弥漫

脐外侧及下腹部突然剧烈绞痛,向大腿内侧及阴部放射,尿血

结石

疼痛部位多是所在部位

脏器破裂或癌瘤

妇女小腹及少腹部疼痛

痛经、异位妊娠破裂

注意:某些心肺病变可引起上腹部疼痛

上腹部疼痛

可由肠痨、脂膜痨等病所致

全腹、脐周或右少腹疼痛

背痛

脊痛不可俯仰

寒湿阻滞或督脉损伤

背痛连项

风寒客于太阳经腧

肩背痛

寒湿阻滞

腰痛

腰部经常酸软而痛

肾虚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重

寒湿

腰部刺痛,或痛连下肢

瘀血阻络或腰椎病变

腰部突然剧痛,向少腹部放射,尿血

结石阻滞

腰痛连腹,绕如带状

带脉损伤

骨痨、外伤亦可导致腰痛

四肢痛

风、寒、湿邪侵袭,或风湿郁而化热,或痰瘀、瘀热阻滞气血运行

脾胃虚损,水谷精微不能不达于四肢

若独见足跟痛或胫膝酸痛者,多因肾虚所致,常见于老年人或体弱者

周身痛(有虚实之分):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头晕

肝火肝阳

头晕胀痛,口苦,易怒,脉弦数

气血亏虚

头晕面白,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痰湿内阻

头晕而重,如物缠裹,痰多苔腻

肾虚精亏

头晕耳鸣,腰酸遗精

瘀血阻滞

外伤后头晕刺痛

胸闷

心气心阳虚

胸闷、心悸、气短

心、肺等脏气机不畅

痰饮停肺

胸闷、咳喘痰多

痰热壅肺

胸闷壮热、鼻翼煽动

寒邪客肺

胸闷气喘,畏寒肢冷

肺肾气虚

胸闷气喘,少气不足以息

其他

气管、支气管异物,气胸以及肝气郁结等,均可导致胸闷

心悸

心胆气虚

突然受惊

心气亏虚

胆郁痰扰,心神不安

心血不足

心阴、心血亏虚,心神失养

心脉痹阻

血行不畅

脾肾阳虚

水气凌心

脘痞

食积胃脘

脘痞,嗳腐吞酸

脾胃气虚

脘痞,食少,便溏

胃阴亏虚

脘痞,饥不欲食,干呕

湿邪困脾

脘痞,纳呆呕恶,苔腻

饮邪停胃

脘痞,胃脘有振水声

腹胀

脾胃虚弱

腹胀喜按,虚证

食积燥结

腹胀拒按,实证

遗精

肾阴虚

相火扰动精室

心脾两虚

气不摄精

肾气亏虚

精关不固

湿热下注

扰动精室

失眠

阴虚

营血亏虚,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心脾两虚

阴虚阳盛

阳盛

火邪、痰热内扰心神,心神不安

食积胃脘

实证

心胆气虚

虚证

嗜睡

痰湿困脾

困倦嗜睡,头目昏沉,胸闷脘痞,肢体困重

阳虚阴盛

脾失健运

饭后困倦嗜睡,纳呆腹胀,少气懒言

心肾阳虚

精神极度疲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

正气未复

大病之后,神疲嗜睡

邪闭心神

嗜睡伴轻度意识障碍,叫醒后不能正确回答问题

口渴欲饮

口干微渴

发热,脉浮数

燥邪伤津、温热病初期

大渴喜冷饮

壮热,大汗出。

里热炽盛,津液大伤,严重腹泻,或汗、吐、下及利尿太过

耗伤津液

口渴咽干

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

阴虚津亏,虚火内炽

口渴而多饮

小便量多,形体消瘦,属消渴病。

小儿夏季见之,且无汗或少汗、发热者,为夏季热

阴虚火旺,消灼津液

渴不多饮

兼身热不扬,心中烦闷,苔*腻者,属湿热证;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热入营分证;阴虚证

湿热证;热入营分证;阴虚证

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

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

血瘀证

食欲减退

外邪

新病食欲减退,正气抗邪的保护性反应

脾胃虚弱

久病食欲减退,兼面色萎*,食后腹胀,疲倦

湿邪困脾

纳呆少食,脘闷腹胀,头身困重,苔腻脉濡

肝胆湿热

肝木横逆犯脾

食滞胃脘

纳呆少食,脘腹胀闷,嗳腐食臭

厌食

食滞胃脘

厌食,兼脘腹胀痛,嗳腐食臭,舌苔厚腻

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脘闷呕恶,便溏不爽,肢体困重

肝胆湿热

厌食油腻,胁肋灼热胀痛,口苦泛恶

消谷善饥

多食易饥

胃火炽盛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消渴病

胃强脾弱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

饥不欲食

胃阴虚

饥不欲食,兼脘痞,干呕呃逆

胃阴不足,虚火内扰,则有饥饿感;阴虚失润,胃之腐熟功能减退,故不欲食

蛔虫内扰

口味变化

口淡

味觉渐退,口中乏味,甚至无味

脾胃虚弱、寒湿中阻、寒邪犯胃

口甜

病人自觉口中有甜味

湿热蕴结

口黏腻

病人自觉口中黏腻不爽

痰热内盛、湿热中阻、寒湿困脾

口酸

病人自觉口中有酸味,或泛酸,甚至闻之有酸腐气味

伤食、肝胃郁热

口苦

病人自觉口中有苦味

心(肝)火上炎、肝胆湿热

口涩

病人自觉口有涩味,如食生柿子,多与舌燥同时出现

燥热伤津,气火上逆

口咸

病人自觉口中有咸味

肾病、寒水上泛

大便便次异常

便秘

燥化太过:胃肠积热、气血阴津亏损

肠道阻结:阳虚寒凝、腹内粪块阻结

肛门部的病变、肌痿、风(喑)痱、肠外肿块压迫、温热病过程中、过服止泻药或温燥之品、腹部手术之后、全身衰惫状态等

泄泻

外感风寒湿热疫毒、脾胃湿热

饮食所伤,食物中毒,痨虫或寄生虫积于肠道

脾肾阳虚、脾气下陷、肝郁脾虚(时干时稀)

暴泻(实)、久泻(虚)

大便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

久病:脾虚、肾虚

新起:伤食积滞(酸腐臭秽)

溏结不调

时干时稀:肝郁脾虚

先干后稀:脾气虚弱

便脓血

痢疾、湿热疫毒、肠癌

便血

血色暗红或紫黑或柏油样便

远血:胃脘部出血

血色鲜红,血附在大便表面或排便前后滴出

近血:内痔、肛裂、息肉痔及锁肛痔(直肠癌)

大便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

大肠湿热

湿热痢疾的特点是:肛门灼热、里急后重、下痢脓血

里急后重

湿热痢疾

排便不爽

湿热内阻:泻下如*糜而黏滞不爽(臭秽)

肠道气滞:腹痛欲便而排除不爽,抑郁易怒

食积化腐:大便酸腐臭秽

大便失禁

督脉损伤、脊柱外伤、脾肾虚

肛门气坠

脾虚中气下陷

小便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

新病:尿频、尿急、尿痛、小便短赤

淋证:湿热蕴结膀胱

久病:尿频、色清量多、夜间明显

肾阳虚或肾气不固:膀胱失约

癃闭

实证(尿路阻塞):瘀血结石、湿热、败精阻滞、阴部手术

虚证(气化不利):肾虚(气虚、阳虚)气化失司

小便排尿感异常

尿道涩痛

湿热内蕴、淋证

余溺不尽

肾阳亏虚、肾气不固;劳淋、痨淋、精癃

小便失禁

肾气亏虚、下元不固;尿路失约(损伤、湿热瘀血阻滞);邪闭心包,心神失常

遗尿

肾气亏虚、脾虚气陷;肝经湿热

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

脾肾亏虚,冲任不固;血热内迫,阴虚火旺

月经后期

营血亏虚;阳气虚衰,气滞血瘀、寒凝血瘀

先后无定期

肝郁气滞;脾肾虚损

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

血热,气虚,血瘀

月经过少

血少,阻滞

崩漏

血热,血瘀,气虚,阴虚火旺

闭经

血虚,胞宫阻滞(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湿阻滞),妊娠

经色、经质异常

色淡红质稀:血少

色深红质稠:血热

色紫暗有血块:血瘀

痛经

气滞血瘀

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拒按

湿热蕴结

小腹灼痛拒按,平素带下*稠臭秽

寒凝阳虚

小腹冷痛,遇暖则减

气血两虚

月经后期或行经后小腹隐痛、空痛

表7–望诊(神乱的临床表现与意义)

分证

临床表现

意义

焦虑恐惧

(卑惵、脏躁)

病人时时恐惧,焦虑不安,心悸气促,不敢独处一室

多属虚证,多由心胆气虚,心神失养所致

狂躁不安

(狂证)

病人狂躁妄动,胡言乱语,少寐多梦,打人骂詈,不避亲疏,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多属阳证,多由暴怒气郁化火,煎津为痰,痰火扰乱心神所致

淡漠痴呆

(癫病痴呆)

病人表情淡漠,神识痴呆,喃喃自语,哭笑无常,悲观失望

多属阴证,多由忧思气结,津凝为痰,痰浊蒙蔽心神,或先天禀赋不足所致

猝然昏倒

(痫证)

病人突然昏倒,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醒后如常

多由脏气失调,肝风夹痰上逆,阻闭清窍所致

表13–望诊(五色主病)

病色

主病

证型

临床表现

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实热证

满面通红

阴虚证

午后两颧潮红

戴阳证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

白色

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气虚血少,阳衰寒盛

面色发白

血虚证,失血证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

阳虚证

面色晄白

阳虚水泛

面色晄白虚浮

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

面色苍白

*色

主脾虚、湿证

脾虚,湿邪内蕴

面色发*

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面色萎*

脾虚湿蕴

面*虚浮

*疸

面*鲜明如橘皮色,属阳*,湿热为患

面*暗如烟熏色者,属阴*,寒湿为患

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寒凝气滞,瘀血内阻,筋脉拘急,疼痛剧烈,热极动风

面见青色

寒盛、痛剧

面色淡青或青黑,如:气滞腹痛、寒滞肝脉

阴寒内盛,心阳暴脱、真心痛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

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

肝郁脾虚

面色青*(即面色青*相兼,又称苍*)

动风先兆

小儿高热抽搐,面部青紫,尤以鼻柱两眉间及口唇四周为甚

肝强脾弱,月经不调

妇女面色青

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肾阳虚、剧痛

面色发黑

肾阳虚

面黑暗淡或黧黑

肾阴虚

面黑干焦

肾虚,水饮,寒湿带下

眼眶周围发黑

血瘀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

表33–望诊(望小儿指纹的主证及临床意义)

表现

主证

意义

三关测轻重

指纹显于风关

邪气入络,邪浅病轻,可见于外感初起

指纹达于气关

邪气入经,邪深病重

指纹达于命关

邪入脏腑,病情严重

指纹直达指端

(透关射甲)

提示病情凶险,预后不良

浮沉分表里

指纹浮而显露

外感表证

指纹沉隐不显

内伤里证

红紫辨寒热

指纹偏红

外感表证、寒证

邪正相争,气血趋向于表,指纹浮显

指纹紫红

里热证

里热炽盛,脉络扩张,气血壅滞

指纹青色

疼痛、惊风

痛则不通,或肝风内动,使脉络郁滞,气血不通

指纹淡白

脾虚、疳积

脾胃气虚,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充养脉络

指纹紫黑

血络郁闭,重危

邪气亢盛,心肺气衰,脉络瘀阻

淡滞定虚实

指纹浅淡纤细

虚证

气血不足,脉络不充

指纹浓滞增粗

实证

邪正相争,气血壅滞

表34–舌诊(舌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色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淡红舌

舌色淡红润泽、白中透红

常人,气血调和。病轻。

淡白舌

比正常舌色浅淡,白色偏多红色偏少

气血两虚、阳虚、寒实

①淡白光莹,舌体瘦薄,属气血两虚。

②淡白湿润,舌体胖嫩,属阳虚水湿内停。

③寒实或亡阳

枯白舌

舌色白,几无血色

主脱血夺气,病情危重

红舌

正常舌色红,甚至呈鲜红色。红舌可见于整个舌体,亦可只见于舌尖、舌两边

主实热、阴虚

①外感风热表证初起:舌色稍红,或仅舌边尖略红

②实热证:舌体不小,色鲜红

③心火上炎:舌尖红

④肝经有热:舌两边红

⑤虚热证:舌体小,鲜红少苔,或有裂纹,或红光无苔

绛舌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暗红色

主热盛、阴虚火旺

①热入营血:舌绛有苔

②阴虚火旺:舌绛少苔或无苔,或有裂纹

③血瘀:舌绛少苔而润

紫舌

①全紫舌:全部紫色,或局部青紫斑点

②淡紫舌:淡而泛现青紫

③紫红舌:红而泛现紫色

④绛紫舌:绛而泛现紫色

⑤斑点舌:局部青紫色斑点

主血行不畅(热极、寒极、血瘀、酒毒)

①瘀血:全舌青紫,或有紫色斑点

②青紫舌:血脉凝滞,阴寒凝滞,热毒炽盛,外伤

③淡紫舌:阴寒内盛、血瘀、阳衰

④紫红舌、绛紫舌:干枯少津,为热毒炽盛,内入营血,营阴受灼,津液耗损,气血壅滞

表35–舌诊(舌形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形

舌象

主证

苍老舌

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坚敛而不柔软,舌色较暗

实证

娇嫩舌

舌质纹理细腻,浮胖娇嫩,舌色浅淡

虚证

胖舌

舌淡胖嫩(阴证)

脾肾阳虚

舌红胖大

脾胃湿热或痰热内蕴

舌肿胀色红绛

心脾热盛,热毒上壅

先天性舌血管瘤

无全身辩证意义

点刺舌

舌红而生芒刺

气分热盛

点刺色鲜红

血热内盛,阴虚火旺

点刺色绛紫

热入营血

舌尖生点刺

心火亢盛

舌边生点刺

肝胆火盛

舌中生点刺

胃肠热盛

裂纹舌

舌红降而有裂纹

热盛伤津

舌淡白而有裂纹

血虚不润

舌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兼见裂纹

脾虚湿盛

若生来舌面上就有裂沟、裂纹,裂纹中一般有苔覆盖,且无不适感,称先天性舌裂

齿痕舌

舌淡胖大而润,舌边有齿痕

寒湿壅盛,阳虚水湿内停

舌质淡红,舌边有齿痕

脾虚或气虚

舌红而肿胀满口,舌有齿痕

湿热痰浊壅滞

舌淡红而嫩,舌体不大,边有轻微齿痕

先天性齿痕舌

表36–舌诊(舌态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态

主证

表现

意义

痿软舌

伤阴气血俱虚

舌痿软,淡白无华

气血俱虚

舌痿软,红绛少苔或无苔

阴虚火旺,热灼津伤

舌绛而痿:阴亏已极

舌红干而渐痿

肝肾阴亏

强硬舌

热入心包高热伤津

痰浊内阻阴亏已极

舌强硬,色红绛少津

邪热炽盛

舌强硬、胖大兼厚腻苔

风痰阻络

舌强,语言蹇涩,伴肢麻、眩晕

中风(先兆)

歪斜舌

中风、喑痱、中风

颤动舌

肝风内动(热盛、阳亢、阴亏、血虚)

久病舌淡白,颤动

血虚动风

新病舌绛,颤动

热极生风

舌红少津,颤动

阴虚动风、肝阳化风

酒毒内蕴

吐弄舌

心脾有热

吐舌:疫毒攻心,或正气已绝

弄舌:热甚动风先兆

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短缩舌

寒凝筋脉气血俱虚热极伤津痰浊内阻

舌短缩,淡白或青紫而湿润

寒凝筋脉,或气血俱虚

舌短缩而胖,苔*腻

脾虚,痰浊

舌短缩,红绛干燥

热盛伤津

先天性舌系带过短

表37–舌诊(苔质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苔质

主证

表现

意义

薄、厚苔

邪正盛衰和邪气深浅

薄苔

正常舌苔

厚苔

痰湿、食积、里热

由薄转厚:邪气渐盛,表邪入里,为病进。

由厚转薄:正气胜邪,内邪消散外达,为病退。

骤然消退:正不胜邪,胃气暴绝。

润、燥苔

津液的盈亏和输布

润苔

正常舌苔

滑苔

痰饮、主湿

燥苔

津液已伤

糙苔

热盛伤津之重证

由润变燥:热重津伤,津失输布。

由燥变润:热退津复,饮邪始化。

腻、腐苔

阳气与湿浊的消长

(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

湿浊内蕴,阳气被遏

苔薄腻:食积,脾虚湿困。

苔白腻而滑:痰浊,寒湿内阻。

*腻苔:脾胃湿热

*而厚腻:食积化热

腐苔食积、痰浊、肝痈、下疳

食积痰浊,阳热有余

腐苔:食积胃肠,痰浊内蕴。

脓腐苔:内痈,邪毒内结,邪盛病重。

无根苔:腐苔脱落,不能续生新苔,为病久胃气衰败。

剥(落)苔

主胃气不足,胃阴枯竭或气血两虚

舌红苔剥

阴虚

舌淡苔剥或类剥苔

血虚或气血两虚

镜面舌色红绛

胃阴枯竭,阴虚重证

舌色晄白如镜,甚毫无血色

营血大虚,阳气虚衰

舌苔部分脱落,未脱处仍有腻苔

正气亏虚,痰浊未化

舌苔前剥:肺阴不足;中剥:胃阴不足;根剥:肾阴枯竭

花剥苔

胃气阴两虚

偏、全苔

全苔(主邪气散漫,湿痰阻滞);

偏苔(舌所分候脏腑有邪气停聚)

偏于舌尖

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已伤

偏于舌根

外邪虽退,胃滞依然

仅见于舌中

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偏左或偏右

肝胆湿热

真、假苔

辨别疾病轻重、预后

病之初中期,舌见真苔且厚,为胃气壅实,病较深重;久病见真苔,胃气尚存

新病出现假苔,乃邪浊渐聚病情较轻;久病出现假苔,胃气匮乏,病情危重

舌面上浮一层厚苔,望似无根,刮后却见已有薄薄新苔者,是疾病向愈的善候

表38–舌诊(苔色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苔色

主证

舌象特征

临床意义

白苔

主表证、寒证、湿证,亦可见于热证

薄白

健康人;风寒表证初起;里证无明显热邪;阳虚内寒

风热表证

外感寒湿;脾肾阳虚;水湿内停

厚白

湿浊内停;痰饮、食积

积粉苔

外感秽浊,热毒内盛(瘟疫或内痈)

燥裂

燥热伤津

*苔

主热证、里证

淡*

深*

焦*

薄*苔

风热表证;风寒化热入里

*滑苔

阳虚寒湿化热;痰饮聚久化热;气血亏虚,复感湿热

*燥苔

邪热伤津

*瓣苔

焦*苔

邪热伤津,燥结腑实

*腻苔

湿热、寒痰内蕴;食积化热

绛舌*白苔

气营两燔

绛舌*润苔

阴虚夹湿;血热夹湿;营热湿重;热初入营

青舌*苔

寒湿内盛(真寒假热)

灰黑苔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

白腻灰黑苔

舌面湿润

阳虚寒湿内盛;痰饮内停

*腻灰黑苔

湿热内蕴日久

苔焦黑干燥

舌干裂起刺

热极津枯;阴虚火旺

苔*黑(霉酱苔)

湿浊宿食,积久化热

表39–舌诊(危重舌象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舌象名称

舌象表现

临床意义

猪腰舌

舌面无苔,如去膜的猪腰

热病伤阴,胃气将绝,病危

镜面舌

舌深绛无苔而光亮如镜

胃气、胃阴枯竭

舌色晄白如镜,毫无血色,也称晄白舌

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病危

破皮舌

舌粗糙有刺,如沙鱼皮,或干燥枯裂

津液枯竭,病危

干荔舌

舌敛缩而无津,形如干荔肉

热极津枯,病危

火柿舌

舌如火柿色,或色紫而干晦如猪肝色

内脏败坏,病危

赭黑舌

舌质色赭带黑

肾阴将绝,病危

雪花舌

舌起白色如雪花片

危候

瘦薄无苔舌

舌体瘦小薄嫩,光而无苔

胃气将绝,难治

囊缩卷舌

舌体卷缩,兼阴囊缩入

厥阴气绝,难治

舌强语謇

舌体强直,转动不灵,且语言謇涩

中风痰瘀阻络,难治

蓝舌而苔黑或白

舌质由淡紫转蓝,舌苔由淡灰转黑,或苔白如霉点、糜点

病危重,难治

表42–闻诊(五种病理性语声的表现、病机和主病)

语声

表现

病机

主病

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

热扰心神

热入心包证;阳明腑实证

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

心气大虚,精神散乱

久病,重病

夺气

语言低微,气短不续,欲言不能复言

宗(中)气大虚

独语

自言自语,喃喃不休,见人语止,首尾不续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阴证:气郁痰阻,蒙蔽心神

癫病、郁病

错语

神识清楚,语言时有错乱,语后自知言错

心气不足,神失所养

实证:痰湿、瘀血、气滞阻碍心窍

久病,老年人

狂言

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叫骂詈

痰火扰心

狂病、伤寒蓄血证

言謇

神志清楚、思维正常而吐字困难,或吐字不清;或病中言语謇涩,每与舌强并见

风痰阻络

中风(先兆或后遗症)

表43–闻诊(病态呼吸的表现和临床意义)

临床特征

临床意义

呼吸困难,短促急迫

发作急骤,呼吸深长,息粗声高,呼出为快

实喘:风寒袭肺或痰热壅肺,痰饮停肺,水气凌心

病势缓慢,呼吸短浅,息微声低,深吸为快

虚喘:肺肾亏虚

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

痰饮内伏,感邪诱发

短气

自觉呼吸短促不相接续

声低息微,兼形瘦神疲、乏力、自汗

肺气不足,元气大虚

呼吸声粗,兼胸闷、胸腹胀满

痰饮、胃肠积滞、气滞瘀阻

少气

呼吸微弱而声低,气少不足以息,言语无力

诸脏气虚

表48–脉诊(常见病脉的脉象特征和主病)

脉纲

共同特点

相类脉

脉名

脉象

主病

浮脉类

轻取即得

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表证、亦见于虚阳浮越证

脉体阔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

阳明气分热盛

浮细无力而软

虚证、湿困

浮取散漫而无根,数而脉力不匀

元气离散、正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失血、伤阴

浮大搏指,中空外坚,如按鼓皮

亡血、失精、半产、崩漏,阳气外浮

沉脉类

重按始得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里证、亦见于平人

重按推至筋骨始得

邪闭、厥病、痛极

沉细无力而软

阳气虚衰、气血俱虚

沉、实、大、弦、长

阴寒内盛、疝气、癥积

迟脉类

一息不足四至

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邪热结聚(如阳明腑实证)

一息四至,脉来怠缓

湿病、脾胃虚弱、亦见于平人

往来艰涩,迟滞不畅

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痰食内停

迟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癥瘕积聚

数脉类

一息五至以上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热证、亦主里虚证

脉来急疾,一息七八至

阳极阴竭、元气欲脱

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

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痰饮、食积、肿痈

脉短如豆,厥厥动摇,滑数有力

疼痛、惊恐

虚脉类

应指无力

三部脉举按无力,按之空虚

气血两虚

脉细如线,应指明显

濡脉、弱脉、微脉

气血两虚、湿证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

气血大虚、阳气暴脱

迟而中止,止有定数

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

有力主气郁、无力主气虚

实脉类

应指有力

举按充实而有力

实证、平人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痰湿、食积、实热、青壮年、孕妇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疼痛、痰饮、老年健康者

绷急弹指,状如转索

实寒证、疼痛、食积(宿食)

首尾端直,超过本位

阳证、热证、实证、平人

脉体宽大,无汹涌之势

健康人、病进

表49–脉诊(常见相兼脉的主病)

相兼脉

主病

浮脉相兼

浮紧脉

表寒证,风寒痹痛

浮缓脉

风邪伤卫,营卫不和的太阳中风证

浮数脉

表热证

浮滑脉

表证夹痰,素体痰盛复感外邪

迟脉相兼

沉迟脉

里寒证

沉弦脉

肝郁气滞,水饮内停

沉涩脉

寒凝血瘀

沉缓脉

脾肾阳虚,水湿停留

沉细数脉

阴虚内热,血虚

弦脉相兼

弦紧脉

寒证、痛证

弦数脉

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弦滑数脉

肝火夹痰,肝胆湿热

弦细脉

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

数脉相兼

滑数脉

痰热(火),湿热,食积化热

洪数脉

阳明经证,气分热盛

浮数脉

表热证

弦数脉

肝郁化火,肝胆湿热,肝阳上亢

表50–脉诊(七绝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

分类

共同特征

脉名

脉象特征

临床意义

无胃之脉

无冲和之意

应指坚搏

偃刀脉

脉来弦急,如循刀刃

转豆脉

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

弹石脉

脉在筋肉之下,急促而坚硬

肾气竭绝之象

无神之脉

脉律无序

脉形散乱

雀啄脉

脉在筋肉之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

脾无谷气已绝于内

屋漏脉

脉在筋肉之间,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脉搏极迟慢,溅起无力

胃气营卫将绝之候

解索脉

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时快时慢,散乱无序

肾与命门之气皆亡

无根之脉

脉位表浅

虚大无根

微弱不应指

釜沸脉

脉在皮肤,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而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竭之候

三阳热极,阴液枯竭。

主脉绝,多是临死前的脉象

鱼翔脉

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

三阴寒极,阳亡于外

虾游脉

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

孤阳无依,躁动不安,主大肠气绝

表52–按诊(按肌肤诊寒热的内容及临床意义)

证型

临床表现

阳气衰少

肌肤寒冷、体温偏低

亡阳

肌肤冷而大汗淋漓、脉微欲绝

亡阴

汗出如油,四肢肌肤尚温而脉躁疾无力

实热证

肌肤灼热,体温升高

真热假寒证

身灼热而肢厥,为阳热内闭,不得外达

表邪已解

外感病汗出热退身凉

热在表(卫分)

身热初按热甚,久按热反转轻

热在里

久按其热反甚

热甚

皮肤无汗而灼热

身热不扬

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即感灼手,主湿热蕴结证

阴证

皮肤不热,红肿不明显

阳证

皮肤灼热,而红肿疼痛

以上资料来源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