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于白癜风的研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28/5964859.html三超声检查
超声对心、腹部和盆部器官包括妊娠的检查应用较多。如对肝癌、肝血管瘤、肝脓肿、肝硬化、胆囊结石与肿瘤、胰腺及脾的疾病、腹水的诊断;肾、膀胱、前列腺、肾上腺、子宫、卵巢的检查;眼、甲状腺及乳腺的检查;妊娠的诊断,胎位、胎盘的定位,多胎、死胎、胎儿畸形及葡萄胎的判定等都有相当的价值。
应当指出,超声诊断也有它的限制。由于超声的物理性质,使超声对骨骼、肺和胃肠的检查受到限制。声像图表现所反映的是器官和组织声阻抗差的改变,缺少特异性,因之对于病变的性质的判断,需综合分析,并与其他影像学表现和临床资料相结合才可靠。病变过小,直径在12.5px左右,或声阻抗差不大,不引起反射,则难于由声像图上显示出来。此外,超声设备的性能、检查人员的技术与经验也均影响诊断的结果。
项目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超声检查:腹部:肝.胆.胰.脾.肾
肝:右肝斜径10—px,左肝上下径4—px,前后径4—px。
胆:胆囊长径6—px,横径2—75px,前壁厚度小于7.5px。管腔:胆总管内径0.4—17.5px,门静脉内径0.8—32.5px。
胰:胰头小于75px,胰体小于62.5px,胰尾小于62.5px,胰管0.2—7.5px。
脾:脾厚小于px,长下径小于px。
肾:长径9—px,横径5—px,厚径3—px。
超声检查广泛应用于临床,同时,已成为健康体检中首选的、必不可缺少的诊断工具。
肝脏超声:可检查出脂肪肝、肝血管瘤、肝囊肿、肝脓肿、肝硬化、肝癌、及部分肝脏先天性异常等疾病。
胆系超声:可检查出急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结石、胆囊癌、胆管癌、胆道息肉等胆系疾病。
胰腺超声:可检查出胰腺炎、胰腺囊肿、胰腺癌等胰腺疾病。
脾脏超声:弥漫性脾肿大常见于急、慢性感染,各种血液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等。亦可检查出脾肿瘤。
肾超声:可检出有无肾结石、肾囊肿、多囊肾、肾细胞癌、错构瘤、肾积水等疾病。
四X线检查
X线诊断学(DiagnosticRoentgenology)是应用X线特性,通过人体后在透视荧光屏或照片上显示正常和异常的影像,结合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知识,加以分析、归纳,作出诊断的一种科学。它不仅用以诊断疾病,还可以观察临床的治疗效果,亦可以用于预防医学,如体检、防痨、肿瘤、职业病和地方病等的普查防治。
普通检查是应用身体的自然对比进行透视或照相。此法简单易行,应用最广,是X线诊断的基本方法。
X线透过人体被检查的部位并在胶片上形成影像,称为X线照相,胶片曝光后须经显影、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干)等步骤,操作复杂,费用较贵。照片所见影像比透视清楚,适用于头颅、脊椎及腹部等部位检查。照片还可留作永久记录,便于分析对比、集体讨论和复查比较。但照片不能显示脏器活动状态。一张照片只反映一个体位(体位即照相位置)的X线征象,根据病情和部位,有时需要选定多个投照体位。
X线检查:胸部正位片
项目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X线检查:胸部正.侧位片
胸廓、胸腔及纵隔软组织的多种疾病;胸腔积液、气胸;心脏及大血管的多种疾病;肺部阴影、肿块、气管炎症、气管阻塞及扩张等,其他多种疾病。
五心电图检查
目名称
正常参考值
临床意义
心电图
p波: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p波宽度不超过0.11秒,振幅不超过0.25毫伏。p波方向在ⅰ、ⅱ、avf、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在ⅲ、avl、vsub1-3/sub导联可直立、倒置或双向。
p-r间期:即由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间的时间。一般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p-r间期随心率与年龄而变化,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
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1)qrs波群时间:正常成人为0.06~0.10秒,儿童为0.04~0.08秒。v1、v2导联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3秒,v5、v6的室壁激动时间小于0.05秒。
(2)qrs波群振幅:加压单极肢体导联avl导联r波不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不超过2.0毫伏。心前导联:v1、v2导联呈rs型、r/s<1,rv1一般不超过1.0毫伏。v5、v6导联主波向上,呈qr、qrs、rs或r型,r波不超过2.5毫伏,r/s>1。在v3导联,r波同s波的振幅大致相等。正常人,自v1至v5,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减小。
q波:除avr导联可呈qs或qr型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不得超过同导联r波的1/4,时间不超过0.04秒,而且无切迹。正常v1、v2导联不应有q波,但可呈qs波型。
s-t段:自qrs波群的终点(j点)至t波起点的一段水平线称为s-t段。正常任一导联s-t向下偏移均不应超过0.05毫伏;肢体导联及心前导联v4—6向上偏移不应超过0.1毫伏,心前导联v1—3不超过0.3毫伏。
t波:钝圆,占时较长,从基线开始缓慢上升,然后较快下降,形成前肢较长、后肢较短的波形。t波方向常和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在ⅰ、ⅱ、v4-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其他导联可直立、双向或倒置。如果v1直立,v3不能倒置。在以r波为主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心前导联的t波可高达1.2~1.5毫伏。
q-t间期:同心率有密切关系。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一般心率70次/分左右时,q-t间期约为0.40秒。一般可查表。
u波:振幅很小,在心前导联特别是v3较清楚,可高达0.2~0.3毫伏。
p波:振幅和宽度超过上述范围即为异常,常表示心房肥大。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表示激动自房室交界区向心房逆行传导,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qrs波群:
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avl导联r波超过1.2毫伏,avf导联r波超过2.0毫伏。提示左室肥大。avr导联r波超过0.5毫伏,提示右室肥大。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电压的算术和均小于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
q波: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
s-t段:下移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t波:在qrs波群主波向上的导联中,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q-t间期: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q-t间期延长见于心动过缓、心肌损害、心脏肥大、心力衰竭、低血钙、低血钾、冠心病、q-t间期延长综合征、药物作用等。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钙、洋地*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u波:u波明显增高常见于血钾过低、服用奎尼丁等。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或运动测验时;u波增大时常伴有心室肌应激性增高,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24小时动态血压:(ABPM)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公认的ABPM诊断标准。我室目前采用的是年10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推荐的ABPM正常值参考标准。
1、24小时动态血压:国际上建议的常用(成人)动态血压正常/异常值参考值:
正常(mmHg)异常(mmHg)
白天≤//90
夜间≤/70/75
24h≤/80/85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建议的正常参考值:
白昼/85mmHg夜间/75mmHg24h/80mmHg
2、夜间血压下降率:
(1)一般以10%表示正常昼夜节律在(杓型)。
(2)10%定为昼夜节律减弱(非杓型)。
(3)0或负值为昼夜节律消失(反杓型)。
总之,正常人夜间血压均值比白昼血压均值低10-20%。
3、血压负荷值:指收缩压和舒张压读数分别/90mmHg的百分比,10%为正常,有人主张用血压负荷来表明高血压程度和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有报道如24h血压负荷小于40%是预测左室功能较好的指征,当大于40%时左室肥厚或舒张功能减退高达60-90%,故血压负荷40%是高血压心脏受累的指标。
4、血压变异(BPV,BloodPressuyeVariability)
又称血压波动性,是反映血压波动程度的参数,指一定时间内血压总测值的标准差,是一个很有预测价值的指标。它反应了血压随心血管反应性,昼夜节律行为及心理变化的程度。对于高血压患者,血压与靶器官(TOD)损害的关系不仅与血压水平的高度有关,还与血压变异有关。
到目前为止,血压变异的正常值还很少有过报道,总之变异系数越小越好,说明血压的波动性越小,正常人变异系数一般在10%左右,大于20%多为血压波动较大的情况。
24小时动态心电图
由于动态心电图具有长时程连续记录,计算机定置检测分析等特点,对于心律失常、心肌缺血、药物病效评价,心率变异性分析等可参照以下标准诊断和评价:
1、窦性心率范围:
正常成人中窦性心率的范围较大,剧烈活动时可达bpm左右,睡眠时常在50bpm左右,不应40bpm。24小时总心搏数约-次。白天最高心率在-bpm,平均bpm,醒时最低心率45-75bpm,平均62bpm。睡眠时最高心率62-bpm,平均80bpm,睡眠时最低心率40-60bpm,平均50bpm。24小时平均心率72bpm左右。平均心率60bpm,为窦性心动过缓;bpm,为窦性心动过速。
2、心律失常诊断评价标准:
Holter监测心律失常量化指标:24小时0次以上或每小时30次以上为频发,-0次为偶发,次为个别。
正常人室性早搏≤次/24小时,或5次/小时,超过上数只能说明有心脏电活动异常,是否属病理性应综合临床资历料判断
根据室早的频繁程度和形态为以下6级:0级,无期前收缩;I级:偶发,每小时少于30次或每分钟少于1次;II级:频发,每小时多于30次或每分钟多于6次;III级:多源性室性早搏;IV级A级:成对的室性期前收缩,反复出现;IV级B级:成串的室性期前收缩(三个或三个以上室性期前收缩),反复出现;V级:期前收缩的R波落在前一个窦性激动的T波上(RonT)。3级及3级以上,有病理意义。
3、室性心律失常药物疗效评价,可采用ESVEN标准,即患者治疗前后自身对照,达到以下标准才能判断治疗有效:
室性过早搏动减少≥70%;
成对室性早搏减少≥80%;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消失≥90%以上室性心动过速及运动时≥5次的室性心动过速完全消失。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经Holter复查后,室性早搏增加数倍以上或出现新的快速心律失常抑或由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转变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出现明显的房室阻滞及QT间期延长等,应注意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4、诊断病窦和房室阻滞:
有晕厥、黑蒙等症状常伴存于下列心律失常,则病窦和/或AVR所致心源性脑缺血的诊断成立:
(1)窦性心率40次/分,但持续分钟;
(2)窦性静止;
(3)II度II型以上窦房阻滞和/或房室传导阻滞;
(4)窦缓与各种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交替。
5、心肌缺血诊断及评价标准(应密切结合临床资料)。
ST段呈水平或下垂型压低≥1.0mv(1.0mm),持续≥1.0min,2次发作间隔时间≥1.0min。
对于这个标准,目前尚有不同意见。
心率对ST段变化的影响及校正。
正常心率时,ST段下移点(2点)在压80min,如心率增快bpm以上应自动转点之压5ms;
可以ST/HR消除心率的影响,ST段为μV(1mm=μV),HR为bpm,ST/HR≥1.2μV/bpm为异常。
心肌缺血负荷测算:
根据ST段异常改变幅度,阵次、持续时间计算:ST段趋势曲线的基础上,计算ST段下移的面积(mmXmin)
根据心肌缺血及缺血负荷检测,可评价冠心病心肌缺血情况及疗效。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