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0种肝脏多房囊性病变,都想得到吗 [复制链接]

1#
引言

在临床工作上常常遇到肝脏多房囊性病变,它是一种非特异性影像表现,可见于多种疾病,包括常见和不常见的肿瘤和非肿瘤性病变。

了解肝脏多房囊性病灶的疾病谱有利于诊断,具体分析除结合影像表现外还需结合临床资料。本文总结几种肝脏多房囊性病变,与大家一同学习。

1.多囊肝Polycysticliverdisease

多囊肝为先天性疾病,常伴有多囊肾,表现为肝脏体积增大,肝内弥漫大小不等囊肿,壁薄而规则,呈水样密度,肝内血管及周围组织受压改变。由于肝内弥漫性的囊肿,多囊肝可表现为多房囊性改变,囊内伴发出血或感染使囊液密度增高,囊壁钙化可能与先前囊内出血或感染有关。

多囊肝,CT平扫示肝内多发薄壁低密度灶,边界清晰,部分囊壁可见钙化;增强门脉期病灶未见强化,为典型多囊肝表现。患者进行了肝移植。

2.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Biliarycystadenomaandcystadenocarcinoma

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是起源于胆管系统的少见肿瘤,大约85%发生于肝内胆管,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胆管囊腺瘤多发生于中年女性,可恶变为囊腺癌,需手术切除。

典型胆管囊腺瘤或囊腺癌表现为单发的多房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内部可见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内部分隔强化。少数情况下囊壁及分隔可见钙化,囊内出血、壁结节、囊壁或分隔粗大钙化更倾向于囊腺癌,但两者在影像上有很大重叠,鉴别困难。

胆管囊腺瘤,CT增强门脉期示肝内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内部可见强化的分隔。

3.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

病灶内坏死、出血为HCC不典型表现,这种广泛坏死可使HCC呈多房囊性改变,但病灶内壁结节显示支持恶性肿瘤。

HCC的壁结节强化模式可能表现为快进快出,是鉴别HCC和其他囊性肿瘤一个影像特征。如果壁结节内存在异常血管更支持HCC诊断。当然如果肿块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下,更应考虑HCC的可能性。

多灶性HCC,65岁男性,乙肝病史,肝硬化。CT增强门脉期示肝右叶VI段多房囊性肿块,内部分隔有强化。肝右叶VI段另见一肿块,实性部分呈典型快进快出。MIP图像示病灶内见细小、扭曲血管影,同时肝右叶VIII段可见一富血供强化结节。

HCC,46岁男性,CT增强门脉期示肝左叶多房囊性肿块,有包膜,病灶内部可见少许强化实性成分。

4.转移瘤Metastases

肝脏转移瘤是肝脏最常见恶性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肝脏原发性肿瘤,常见转移瘤为腺癌、鳞癌、神经内分泌肿瘤、黑色素瘤等,通常转移瘤为乏血供的,但甲状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黑色素瘤、类癌肝转移通常为富血供。

囊性转移癌少见,形成原因有以下几种:

(1)富血供肿瘤由于生长过快致内部坏死,见于NET、黑色素瘤、GIST等;

(2)粘液腺癌产生粘液,如结肠癌、卵巢癌;

(3)系统性或局部区域性治疗所致。囊性转移癌可以是多房囊性的,分隔常厚薄不均,囊壁不规整,伴多发壁结节,囊液密度通常高于水。

但在无明确原发肿瘤病史的情况下,难以鉴别单发性囊性转移和其他恶性囊性肿瘤。

胰腺胃泌素瘤肝转移,CT增强门脉期示肝内多发囊性病灶,部分呈多房状,部分囊内可见液-液平面,提示内部出血。肝实质内另见实性强化结节。

直肠癌肝转移,CT增强平衡期示肝左叶多房囊性病灶,分隔不规则、增厚,囊壁亦不规整。

5.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myofibroblastictumor,IMT

IMT也称为炎性假瘤、浆细胞性肉芽肿等,WHO将其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发生率低,可发生于各个脏器。肝脏IMT非常罕见,常见症状包括腹部不适和发热等。

影像表现:无特异性,平扫为低密度,强化模式多种多样,包括边缘强化、内部分隔强化。少数情况下,IMT可表现为多房囊性肿块,增强后呈分隔强化。IMT分隔病理上为肌纤维母细胞增生,伴浆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浸润。无强化囊性成分代表内部出血及坏死。

肝脏IMT,CT增强动脉期示肝膈顶区囊性为主病灶,内部可见条片状分隔,门脉期呈明显强化。

6.间叶性错构瘤Mesenchymalhamartoma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为5岁以下儿童中第二常见肝脏良性肿瘤,发生于成人者少见。尽管有肝脏间叶性错构瘤自发消退的报道,但此肿瘤可能进展为侵袭性未分化胚胎肉瘤,故手术为首选治疗。

影像表现:肿瘤可为囊性为主、囊实性及实性,以囊实性多见,囊内有不同厚度分隔,增强后实性成分及分隔强化,实性成分相对于肝实质为乏血供,囊性成分不强化。

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男,2岁,CT增强门脉期示肝内巨大多房囊性肿块,囊性为主,强化实性部分位于周边,邻近脏器明显推压改变。

7.肝脓肿Hepaticabscess

肝脓肿为肝组织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根据致病微生物的不同可分为细菌性肝脓肿、阿米巴性肝脓肿、真菌性肝脓肿、结核性肝脓肿等。临床表现肝大、肝区疼痛及发热、白细胞升高等急性感染表现。

影像表现:典型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囊性病灶,增强后呈环形强化,可见靶征。中央脓腔无强化,DWI为高信号。

肝脓肿,男,45岁,CT增强门脉期示肝左叶多房囊性病灶,壁规整,病灶中央为无强化低密度区(脓腔),外缘为环形强化高密度(肉芽组织),再外层为低密度区(炎性水肿带),为靶征。

8.肝包虫病Echinococcalcyst

棘球蚴病是由棘球蚴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累及肝脏,该病主要流行于牧区。棘球蚴病分为细粒棘球蚴病和泡状棘球蚴病,前者多见。临床症状多呈慢性经过,早期多无症状,随着病灶增大,可出现腹胀、腹痛、*疸等。

影像表现: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水样密度囊性灶,边界清晰,边缘光整,囊壁较薄,囊壁钙化常见。母囊内出现子囊为该病特征性表现,病灶可呈多房囊性改变。内外囊剥离表现为飘带征,水蛇征等。

肝包虫病,37岁女性,CT增强动脉期肝内两枚多房囊性病灶,病灶周边可见多个子囊。

9.肝血肿Intraparenchymalhematoma

肝血肿是腹部钝伤、手术、自发性出血及原发性富血供肿瘤破裂等所致。

急性期肝内血肿通常表现为不规则的高密度灶(40-60HU),代表血凝块,周围为未凝血块、胆管等形成的低密度,边缘模糊,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随着血红蛋白的降解,慢性期血肿表现为边界清晰水样囊性低密度灶。

MRI信号特征取决于血肿时期。亚急性期血肿通常为T1WI高信号,慢性期血肿T2WI可见周围低信号环,为含铁血*素沉着所致。

肝内血肿,35岁女性,腹部外伤10天,CT增强门脉期示肝右叶囊性病灶,囊腔密度各异,较高的CT值约55HU,为外伤后肝血肿表现。8个月后再次复出肝血肿缩小、密度减低。

10.胆汁瘤Biloma

胆汁瘤是各种原因造成胆汁渗出到肝实质内、肝包膜下、腹腔、腹膜后形成包裹性胆汁淤积。

根据形成原因可分为自发性、外伤性及医源性,医源性因素包括肝肿瘤的射频消融、TACE、ERCP等。根据形成部分可分为肝内型和肝外型。

临床上多无症状,随着胆汁瘤增大,肝脏、胆道等受压,出现右上腹不适、*疸,胆汁瘤破裂可引起急性腹膜炎。

肝内胆汁瘤通常表现为肝包膜下单房性病灶或肝内囊性病变,囊内CT值约0-15HU,少数病灶内部有分隔,呈多房囊性改变。直径2cm的无症状者多数能自愈,直径较大者需进行抽吸或置管引流。

编辑:胡青牛

作者:天涯陌路

题图来源:站酷海洛

参考文献:

1.QianLJ,ZhuJ,ZhuangZG,etal.SpectrumofMultilocularCysticHepaticLesions:CTandMRImagingFindingswithPathologic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33(5):-.

2.ThampyR,ElsayesKM,MeniasCO,etal.Imagingfeaturesofraremesenychmallivertumours:beyondhaemangiomas[J].BritishJournalofRadiology,,90:0373.

3.孙雪峰,袁新宇,杨梅,等.儿童肝脏间叶性错构瘤的CT表现与临床病理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47(10):-.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