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病例分享来自南方的恶魔血吸虫性 [复制链接]

1#

点击右上角即可获得每日超声资讯

以下是正文:

病例介绍:患者,中年男性,疫区生活病史30年,腹部不适来诊。既往:脾脏切除术。

超声显示:肝脏缩小,表面不光滑,实质回声粗糙不均,呈地图样改变。

血吸虫性肝病是血吸虫病流行区的一种常见肝病。

流行病学分布:南方发病高于北方。

肝急性血吸虫病:可有轻度肝大,肝内有无数散在分布的绿豆、米粒大圆形或椭圆形液化性坏死灶,即急性虫卵结节。超声学上呈微小脓肿型回声,或无明显声像图的特征。一般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而确诊。

肝慢性血吸虫病,又为血吸虫性肝纤维化。

(1)轻度肝纤维化:肝脏外形轻度改变,肝实质较正常肝脏回声增高,肝内粗大的光点,分布不均,隐约可见肝内高回声的门静脉。

(2)中度肝纤维化:肝脏外形明显改变,表面不平,肝包膜轻度增厚,肝内粗大而密集的光点,分布不均,门静脉呈短条状或棒状的高回声,将肝脏分成多个斑块状。

(3)重度肝纤维化:肝脏形态失常,肝表面高低不平,呈凹凸状或锯齿状,肝包膜增厚,肝内粗大光点,分布不均。肝脏以高回声为主的强弱不等区,大部分有结节,结节直径多在3~5cm左右。门静脉管壁增厚、回声增强呈“龟背样”网格状或地图状高回声是血吸虫性肝硬化特有的改变,此时肝脏各径线测值均缩小。

鉴别诊断

(一)、与门静脉性肝硬化的鉴别

门静脉性肝硬化时,肝表面不平,呈锯齿状。肝内结构呈细网状,结节呈颗粒状,直径1.0cm。门静脉明显增宽,内径可2.0cm,门静脉内可有血栓,同时伴有脾脏增大、脾静脉扩张、侧枝循环、脐静脉重开和腹水等症状。

(二)、与坏死性肝硬化的鉴别

本病由化学中毒或病毒感染后,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再生演变而成。声像图上肝脏轮廓变形,表面不平。肝内可有大小不等结节,结节直径1~5cm不等。肝脏测值变小,质地变硬,可有肝左叶缩小,或完全萎缩。

(三)与肝脏多发性微小脓肿的鉴别

本病为原发或继发性感染。发病后多有肝区疼痛,发热,血象高。声像图上有肝脏体积增大,肝内散在或局部低回声或无回声病灶,直径在1~3cm不等,边界欠清。

(四)、肝内韧带钙化与肝内胆管结石的鉴别

前者高回声呈条状或带状,按韧带方向走行。而后者高回声呈圆形或椭圆形,沿胆管分布,高回声的近端有扩张的胆管。

(五)、肝内血栓与癌栓的鉴别

肝硬化门静脉内的血栓为实性结构,多为散在性,体积较小有漂浮感,不易发现。肝癌的门静脉癌栓可呈现单个或多个等回声或高回声结节状,也可充满整个门静脉,使门静脉满布低至中高回声的实性结构,使门静脉高度扩张。肝纤维化轻、中、重度3种,是慢性肝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超声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主要通过观察肝脏形态、内部结构、血流变化、脾脏大小、侧枝循环等作出诊断。临床上尚需结合病理组织学、生化指标等多项检查综合考虑。

超声病理学探究

(一)、血吸虫感染早期超声改变

成熟虫卵沉积肝内引起肝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和形成肝内微小脓肿。声像图上有肝脏肿大,以左叶增大明显。肝脏回声稍减低或散在分布的稍低回声区,肝内血管轻度受压,变细。

(二)、血吸虫感染后期

成熟虫卵死亡、钙化,坏死组织吸收,纤维增生包绕钙化虫卵形成慢性虫卵结节,沿门静脉肝内分支分布。若反复虫卵沉积和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血吸虫性肝纤维化。根据肝纤维化程度发展的不同阶段,分为轻、中、重度3种。

随着肝脏纤维化加重,肝脏处于失代偿期。此时,门静脉增宽,脾脏增大的比例较轻中度肝纤维化增大,同时伴有门静脉血返流、脾静脉增宽,腹水和门静脉高压等症状出现。部分患者可有肝内韧带钙化,奇静脉开放。

超声对血吸虫肝病有着特征性表现,典型者均能直接辨认,非典型者结合其患者病史也大多能肯定。但是尽管超声对血吸虫肝病变有较大诊断价值,但仍注意当典型的肝病患者肝脏呈网状时,易误诊为结节性肝癌,而当门静脉周围纤维组织大量增生时,管壁明显增厚,在声像图上形成粗大条索状强回声,有时在条索状强回声后方可产生一个低回声,也易误诊为肝癌,在超声检查时应特别注意鉴别。

----------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儿了!感谢大家观看!

敬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