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途用户:funkydinna
01.病例描述
患者*疸入院,行彩超提示肝左叶肝内胆管明显扩张,行上腹部增强如图,肝门区胆管癌,可能更倾向于左肝管占位多一些,所以肝左叶胆管明显扩张。
02.医途点评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是指肝总管、左右肝管及其汇合部发生的恶性肿瘤,也称近端胆管癌或高位胆管癌。Bismuth提出了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I型,肿瘤位于肝总管,左右肝管汇合处未侵犯;II型,肿瘤侵犯左右肝管汇合处;IIIa型,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并侵犯右肝管;IIIb型,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并侵犯左肝管;IVa型,肿瘤位于左右肝管汇合处,并侵犯双侧肝管;IVb型,肿瘤侵犯肝管汇合处,并呈多灶分布。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不具备敏感性和特异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长期的肝内胆管结石、炎症等刺激有关。组织学以腺癌为主。临床表现主要为梗阻性*疸。
肝门部胆管癌因发病隐匿,一经发现常为中晚期,故提高肝门区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是提高手术切除率,提高疗效的前提。CT可以直接显示肝门部结构,可以较好显示肝内胆管情况,因胆管细胞癌富含纤维组织而癌细胞相对少,细胞外间隙大,对比剂进入较慢,因此增强扫描病变呈轻度渐进性强化。
鉴别诊断:
①浸润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需与硬化性胆管炎鉴别。硬化性胆管炎病变较为广泛,肝内胆管扩张呈串珠状的散在分布,病史较长,肝门部胆管细胞癌一般病变局限,胆管壁不规则增厚,管壁毛糙;
②与肝门区肝细胞癌鉴别。肝细胞癌增强呈快进快出型,而胆管细胞癌呈慢进慢出特点。
二、医途用户:主宰者
01.病例描述
患者,男,68岁,结肠癌术后一年,上腹部不适一周,典型肝脏转移瘤。
02.医途点评
肝以外各部位恶性肿瘤均可通过门静脉、肝动脉以及淋巴系统转移至肝脏,以来自消化道的恶性肿瘤居多,如结肠癌、直肠癌、胃癌等,乳腺癌和肺癌肝转移也比较常见。肝转移瘤通常为多发病变,大小不等,形态多样,组织学特征与原发肿瘤类似。
肝转移瘤容易发生坏死,也可出现囊变、出血及钙化。肝转移瘤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主要为原发肿瘤表现。晚期可出现消瘦乏力、上腹隐痛、*疸、腹水、发热及恶病质状态。
CT平扫表现为肝内多发低密度影,密度不均匀,由于多数肝转移瘤为乏血供肿瘤,增强扫描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实性部分强化,但强化程度低于周围肝实质,部分病变可出现典型“牛眼征”改变,如本例患者CT表现。
此征象是肝转移瘤的典型表现,即病变中心为未强化低密度坏死液化区,周围是环形强化的肿瘤组织,最外层是强化不明显低密度带,低于周围肝实质,为肝组织和血管受压改变。MRI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坏死区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扫描实性部分轻度强化,强化方式与CT类似。
约20%病例T2WI可见“晕征”或“光环征”,表现为病灶周围略高信号环,表示瘤周水肿。MRI多序列和多期扫描,对肝转移瘤有较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肝转移瘤一般不难诊断,结合原发病史和特征性CT/MRI影像学表现即可诊断。某些情况下,鉴别诊断需要与多发肝血管瘤、肝细胞癌和肝脓肿鉴别。
三、医途用户:wangbin
01.病例描述
女,89岁,右上腹疼痛半月入院。伴轻度*疸。
02.医途点评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好发年龄为50-80岁,女性多见。一般认为可能与胆囊炎、胆结石的慢性长期刺激有关。约3/4病例合并胆囊结石。多发生在胆囊底或颈部。组织学类型85%为腺癌,少数为鳞癌、腺鳞癌等。本病起病较为隐匿,临床症状与体征无明显特异性。患者多有长期慢性胆囊炎病史。胆管阻塞后可出现*疸,且进行性加重。胆囊癌转移早,可有相应的临床表现。
胆囊癌CT表现可分为以下几种:
①浸润型:胆囊壁不规则增厚,胆囊壁局限性或弥漫性增厚大于1cm则应考虑胆囊癌,边缘毛糙,增强扫描可见强化;
②结节型: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结节突向腔内,呈菜花状或乳头状,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③肿块型:胆囊由软组织肿块充填或替代,动脉期明显强化,持续时间长,可侵犯邻近肝组织;
④梗阻型:多为胆囊颈部肿瘤,引起胆囊管阻塞,同时可伴有胆结石及肝内外胆管扩张,腹水和淋巴结肿大。MRI肿瘤组织呈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超声、CT和MRI*事胆囊癌的常用检查方法。MRI在评估胆囊癌侵犯邻近器官和转移方面优于超声和CT。当侵犯肝脏时候需要与原发性肝癌相鉴别。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增厚时,要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表现为结节性突起时,要与息肉和腺瘤鉴别。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