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管扩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药物联合人工肝治疗胆管消失综合征一例 [复制链接]

1#

摘要

患者,女,63岁,皮肤、巩膜*染2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皮肤瘙痒,当地卫生院中药治疗,次日发现皮肤巩膜*染,呈进行性加重,伴食欲减退,每日进主食较前明显减少,约为原来的三分之二,乏力感明显,平素体力劳动不能胜任,尿色加深似浓茶状,无白陶土样大便,无腹痛、腹泻,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尿频、尿急、尿痛,无光敏感,医院予以保肝治疗后症状缓解不明显,为进一步医院,在给予药物治疗后患者胆红素不见降低,开始进行DPMAS联合血浆置换的人工肝治疗,在经过了5次DPMAS治疗(2次/周),3次血浆置换治疗(2次/周)后,患者的胆红素明显下降,肝功能好转,出院时胆红素为TBIL72.9umol/l,近期随访患者胆红素已恢复正常。

临床资料

患者主诉:皮肤、巩膜*染2月

病史摘要:既往剖宫产史30年。否认肝炎等传染病史,否认输血史。有麻*过敏史。

入院查体:T36.5℃P75次/分R18次/分BP/78mmHg,肝掌(-),蜘蛛痣(-)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皮肤巩膜中度*染,双肺呼吸音清,未及啰音,心律齐,未及杂音,腹软,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未及

辅助检查:肝炎标志物(-),肝病自身抗体(-),免疫球蛋白IgE4IU/ml,IgG16.80g/L,IgA1.g/L,IgM1.g/L,补体C31.g/L,补体C41.g/L,血清铁34.5umol/l,铁蛋白.2ng/ml,铜蓝蛋白54.5mg/dl,肿瘤标志(-),呼吸道病毒(-),微生物真菌检测(-)

诊断:药物相关性胆管消失综合征

治疗过程:患者入院后逐渐完善各项辅助检查,经过半个月的药物治疗后,患者各项指标不降反升,胆红素升高至umol/L,开始介入DPMAS联合血浆置换的人工肝治疗,DPMAS:2次/周,共5次治疗,血浆置换:2次/周,共3次治疗,在清除胆红素同时完成对患者体内中大分子炎症介质及肝衰毒素的吸附(注:DPMAS治疗采用的是健帆公司提供的BS一次性使用血浆胆红素吸附器及HA-II一次性使用血液灌流器)

治疗结果:DPMAS联合血浆置换进行人工肝疗程化治疗后,患者的总胆红素明显下降,PTA好转:

讨论

近年来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目前报道中已有超过余种药物可引起肝损伤,临床表现形式多样。药物性肝损伤均有可能表现为急性肝衰竭,出现肝衰竭时在内科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要积极采取人工肝支持疗法,如以上病例,按照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肝衰竭指南(版)的推荐,及时应用DPMAS联合血浆置换的人工肝治疗,在清除患者体内中大分子炎性介质等有毒代谢产物的同时,能特异性吸附患者体内的胆红素,从而使患者的*疸症状明显好转,为患者肝细胞的再生提供良好的内环境以及宝贵的时间,最终迎来患者的痊愈出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